关灯
护眼
字体:

二线索的形式(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线索的形式

即指结构线索的具体展现方式。在决定了结构线索的品质之后,下一步就要设计:影片结构在既定的某一种品质线索的统摄下,如何具体地有形地体现了。

根据戏剧核表现的需要,借鉴以往影视作品以及其他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成功范例,目前影视剧作的结构线索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单一线索。

单一线索,就是只以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情感、一股意识、一条观念或一种品质为线索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无论在影视还是其他文艺作品中,最为多见。单一线索的结构,其特点是“思路不分,文情专一”[3]。因此,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观众来说,这种结构形式均好把握、易理解:不管是叙述外在世界的某种人事,像电影《我这一辈子》写人,像《老井》写事,像小说《老人与海》、《阿Q正传》;也不管是表现内心世界的特定情态,如影片《野草莓》表现老教授的人生感悟,像《相见恨晚》表现劳拉情感的游移不定,像小说中英国沃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我国王蒙的《春之声》、陈村的《一天》……尽管在具体的时空展现上,不一定严格按照客观进程的实际顺序,但都可以因内在的某一线索,将其连贯成清晰完整的有机过程。于是,写起来就相对地“省心”、看起来便自然地不大“劳神”。

当然,单一线索也有其局限性:对于反映过于复杂的社会人生、十分错综的事件矛盾的既定戏剧核来说,有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创作相对短小、精粹的篇章(如电视单本剧、百分钟以内的电影),一般而言,以单一线索为好。若构造较长篇幅的影视作品,尤其是长篇电视连续剧,就应该考虑采用其他形式的线索了。

第二,双线索(以及多线索)。

指在同一作品中,以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不同形态的组合来结构篇章。这种形式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已较普遍地运用,在中外影视作品中,也不乏见。

双线索的组合,常见以下形态:

1。平行式

两个人、两件事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互相比照、影响,进而形成某种特定意义。

图示如下: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较典型的篇章: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爱情故事与列文和吉提的生活情景基本是分别又同时进展,构成全部小说的整体构架。两条线索按情节发展顺序平行并列如下——

沃伦斯基求婚成功

列文求婚失败

安娜因为获得爱情而精神复苏

吉提由于不幸的爱情而患病

卡列宁夫妇生活痛苦

列文在农村精神复原

……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关系陷入困境

列文与吉提建立了新的幸福生活

安娜临近死亡

吉提即将分娩

安娜自杀身亡

一个新婴儿诞生……

这种平行式线索也可以称作“对位法”(或曰“复调”)。其特点是:将两个或多个本来可以各自独立的主人公或故事,有意对列地平行地展现,进而使组合之后整体篇章的内涵、意义,大大超越两个单独人事各自内涵或意义以及两者的机械相加,从而升华为一种意境阔大、内容丰厚、别具新意的艺术结晶。简言之:一加一大于二。

我国作家的一些试验性篇章,如韩少功的《飞过蓝天》,以一只鸽子的追求故事与一个知识青年对命运的搏击相对列,成一的《远天远地》以一个穷乡僻壤的村支书与高官厚禄的地委书记各自行止相对列,王安忆的《小院琐记》以一个小杂院内四对小夫妻各不相同的生活态势相对列……均属此类。

电影剧作也不乏这种线索形式,如影片《天堂里的笑声》、影片《家在台北》等。

采用平行式线索,要注意两点:

其一,不是任何人物或事件,只要平行、对列地叙述,就可以称作“对位法”。对位的人或事,除有一定的联系外,更主要的是它们还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彼此间的“差异乃至对立”。否则,只一味机械罗列些义理重复的故事,就毫无意义,反成累赘了。

其二,在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篇幅不长的影视片内,平行式线索不宜过多,一般不要超过三条,而且还要注意平行线索之间的详略浓淡,不宜机械地“平分秋色、一视同仁”。在这方面,《家在台北》设计了四条线索平行而进,未免多了些,好在它在具体展现中,较好地把握了轻重浓淡,全剧才得以获得基本成功。而内地影片《混在北京》,在短短的90分钟的篇幅内,竟塞进五条人事线索,就难免过多——其总体效果,当然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2。交叉式

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均有各自的逻辑进程,又在适当时空里交叉、碰撞或局部融合。这类结构更自然、更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画面,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局部、各个层次不可能截然分离,总有这种那种的联系、这种那种的碰撞。适当把握这种离合交错的结构形式,无疑有利于更确切、更广泛地反映生活。图示如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