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的形象性(第3页)
祥林嫂躺着。
贺老六显然一夜没睡,提了一壶热水,手里拿着两个烤熟的山芋进来。
祥林嫂听见门响,惊醒,茫然地看了一眼贺老六,反射地坐起来,想避开他。
贺老六轻声地:好一点了吗?你饿了吧,来先吃点东西吧。
祥林嫂用一种哀求的声音:求求你,让我回去吧……
贺老六似乎已经想了好久了,说:你一定要回去也好,你起来洗洗脸,吃点东西,我送你回去。
出乎祥林嫂意外,她将信将疑:真的让我回去?
贺老六点头——显然,他是失望而痛苦的:嗯,(稍停)你到鲁镇呢,还是到你婆婆那儿去呀?我送你去。(给她倒了一碗热开水)
祥林嫂呆住了——半晌,忽然哭起来。
贺老六走近她,站在她身边,几秒后,才说:你头上还痛吗?喝点水吧!
祥林嫂抬起头来,望着贺老六……
(特写)贺老六老实而又有点惶惑的表情。
贺老六把一碗开水递过去——
祥林嫂迟疑了一下,伸手去接……
(淡出)(很远很远的音乐)
很明显,在电影剧本中,避免了抽象的交代、说明性文字,尽可能地把一切用视觉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贺老六家境贫苦,而是通过屋前的“稻地”、板桌、条凳、贺客不到十人、嗑瓜子、阴暗的“新房”、烤熟的山芋……使之形象化;它也不是笼统地告诉我们社会背景的粗野、蛮横又愚昧、虚伪,而是通过来客的起哄或讥讽的闲话、押解者的“对付猛兽的姿态”、不管祥林嫂死活拉扯她拜天地的暴行、迫不及待“入席”时的丑陋……令人触目惊心。尤其出色的,是剧本对小说中一笔带过的祥林嫂与贺老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关键处,做了极具体形象、细致传神的造型表现:在第二十场中,从开始的对立、防范,经过循序渐进的多层面的镜头语言描述,尤其是一些出色细节的运用,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剧情之中,耳闻目睹,感同身受。这场戏,不仅使人物性格充实饱满,也使剧情真实可信,进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基础与艺术魅力。
对事件、环境及人物外在的形象,应有视觉体现,那么,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表现呢?在影视剧本中,经常通过内心独白(画外音)、人物形态动作的特写镜头或者某种特定意义的空镜头形式来解决。比如用突然大睁的双眼表示惊讶;用紧攥的拳头表示愤怒;用所穿服装样式或色彩的不同表示人物心境的区别(如《简·爱》中女主人公);用青松挺立表示英雄不死;用大海波涛表示心情激动……都不失为一种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一定要使用适当,要新颖不群又贴切自然,避免沿袭老套或生搬硬套。否则,会弄巧成拙、反为所累。内心独白虽可以将人物心理世界直接诉诸观众面前,但是,除非特定题材或万不得已,也应尽量避免,起码要精简,否则极易给人以“电影小说”的味道。
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机组合,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成功影片,如英国的《相见恨晚》:这是一部描写中年男女婚外情愫的动人影片。劳拉是个温馨家庭中的贤良妻子和母亲。丈夫也很爱她。但在一次外出购物时,与医生亚历克不期而遇,产生了恋情。当他们两人就要坠向爱河的关键时刻,房间主人敲门声响了——劳拉仓皇从阳台门跑出,心境复杂万端:惊恐、窘迫、自责又痛苦……
剧本是这样表现的——
在外面街上。劳拉脚的近景。她沿着人行道飞快地跑着。
大雨滂沱。
劳拉脸部特写。她还在跑。
镜头的背景是一片屋顶。
当她跑近一根路灯柱时,她的脸变亮了。但她一走过光线,脸部又暗了……
摄影机移到从劳拉的角度看前面的人行道。
当她从灯柱跑开时,她的影子变得厚重长大。
劳拉走近一个灯柱,她已经喘不过气来了。
劳拉的声音:我跑呀跑呀,直到我再也跑不动啦……
劳拉靠在灯柱上的近景。
劳拉的声音:我感到非常非常丢脸,感到一败涂地,而且羞愧得无地自容……
摄影机开始跟着她沿街走去。
劳拉的声音:天还在下雨,可是已经不大了。直到我稍微能控制自己,有一点时间思考时,我才突然想起我回不了家了……
劳拉现在在一家烟草铺子里打电话,她看上去很苍白,衣服上满是泥浆。
劳拉在通电话:弗雷德(她的丈夫)——是你吗?(她费了很大的劲使声音听起来跟往常一样)是的,亲爱的——,是我——劳拉——是的——当然一切都很正常,可是我不能回家吃晚饭了——我和刘易斯小姐在一起,亲爱的——就是那个我和你谈起过的那个图书管理员——我现在不能详细地跟你解释,因为她就在电话间外面——可是我刚才在大街上和她碰上了,她的情况糟透了——她妈妈刚才生病了。我已经答应陪她等到医生来了再走——是的,亲爱的,我知道。可她对我一直挺好的,我为她感到十分难过——不用——我会买个三明治的——是,当然罗——我尽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