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象征化影片例析(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赏析:

一座紧锁的庄园,一个封闭的客厅,一个濒临死亡的女人以及她身边幽冷僵滞的人、物,几个无所谓白天、无所谓黑夜的日子……和导演伯格曼的大部分影片一样,《呼喊与细语》没有什么连贯完整的情节,只有一些时空断裂的片段,只有一些彼此似不相干的心境“故影”,只有几个不得已而被“囚禁”在一起的女人,只有绝望、隔膜与死亡的阴影……

影片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特定的“造型氛围”——沉滞、压抑而僵死的氛围——天幕低垂、晨光如血的镜头之后,立即转入幽暗、凄冷的庄园及客厅的内景、并从此再不脱离。整个客厅,便一直凝滞在凝血般的红色、死样的黑色与永远晦涩的白色之间。缓慢而悠长的镜头运动、古老而阴森的家具陈设、各自痛苦而彼此隔绝的僵板的人物面部特写……使全片充满了一种地狱般的象征意蕴。四个女人,犹如在死牢中徘徊、挣扎的囚徒,乃至连这老宅四面的墙壁上,也仿佛渗透出一个个灵魂在无爱的绝望中的呼喊与呻吟。

导演总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以及每个人内心的绝望——摄影机的镜头长时间地对准垂死的、痛苦的、冷漠的女人面孔,似乎引领观众一同静静地审视着眼前处于绝望、惊悸、恐怖、茫然中的那一个个丑陋、畸形与变态的人物内心哀潮……而在久久地凝视之后,银幕突然隐没在一片红光中!紧接着,便因人而异地分别呈现出一段不堪回首的忆思镜头:

在阿格尼斯,这是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渴求着爱、却永远被爱所遗弃的回忆。童年时代的阿格尼斯总是以那种渴望的姿态,悄然走向母亲。但母亲却总是以旁若无人的微笑,对女儿的渴求视而不见。于是,孤独凄冷的女儿便只有沉浸在自己对爱的幻觉世界中。这个始终未嫁、濒临死亡的女人,只能在绝望中,向虚空梦魇般得发出一声声永无回音的呼唤……

在卡伦,则是一段血的回忆。她与丈夫的生活,充满了冰冷与敌意。因此,心似枯井、形如冰柱般的卡伦深深仇恨着一切爱的语言表述与身体触摸。这个神经质的、近于疯狂的古怪女人,为了避免丈夫的触摸,甚至会用碎酒杯的利刃刺破自己的身体、脸面,将血污涂满面颊!

在玛丽娅,则是另一种冷酷。这是一个毛发柔软的猫一样的冷酷,这是一种病态的阴森可怖的爱的侵犯者、攫取者的冷酷。玛丽娅永远需要爱,永远要霸取、玩弄他人的爱、而后在爱的尸骨上跳舞。为了一次次调侃式的**,她逼使自己的丈夫在绝望中自杀。玛丽娅永远本能地逃避痛苦、永远拒绝对别人的真诚付出。在她的回忆性镜头中,导演充分调动了各种造型手段,营构出伯格曼式的黑色幽默与非人的冷嘲。

只有女仆安娜,这个失去了幼女的母亲,是一个似乎没有记忆的女人。只有她,才具有着一个丰满的沉默的肉体。这是片中唯一的一位会以母亲的爱、以最原始的语言——身体语言来传达爱与抚慰的女人。是她使僵死而复活、渴望温暖的阿格尼斯重获了爱的洗礼。在全部影片的构图中,只有安娜才获得了导演的青睐:她是唯一获得水平、平行线条构图的人物。在这里,便包含了导演的象征意蕴——它喻示着力量、安详、正直与纯洁。而无论阿格尼斯,还是卡伦、玛丽娅,则永远处于动**的、斜线的倾角构图中,很明显,是表述着导演有意为之的象征性意指。

导演为了使本片的造型象征更具强大感染力,无论在情节片段的设计,还是镜头表现的安排上,绝不顾忌“现实可能”的规范。比如阿格尼斯因绝望已经死亡很久,尸体上甚至出现霉斑之际,竟然会因内心深处绝望于爱的痛苦,使死尸从噩梦中惊醒、复活,并以凄厉的、幽灵的喊叫,哀求两个妹妹给她一点点爱怜与抚慰!而当阿格尼斯灵魂复体之后,卡伦与玛丽娅在疯狂的奔逃中,竟变成了僵尸——而即使是变成了僵尸般的死人时,也仍然拒绝给姐姐一丝一毫的爱。这当然是明显的“造型”了。

而为了体现安娜的圣母形象,导演则让安娜在一片尖叫、嘶嚎之中,在漫漠于人间的冷酷之中,独自一人,关闭房门、母亲般地走向渴求爱怜的似人非人的尸身,敞开了自己的**与躯体,将冰冷的、开始腐烂的阿格尼斯,孩童般地抱入温暖的怀中——这,不更具一种特定的象征内涵么?!

整部影片,基本上是在一种冷涩、幽凄、压抑与闭塞的氛围与色调中进行的。只有到了最后,当阿格尼斯终于死去并被埋葬、卡伦与玛丽娅解雇了安娜也冷漠离去之后,当目不识丁的安娜在上帝的祭坛前、打开阿格尼斯充满了对爱的呼唤与幻想的日记时,银幕上才第一次出现了明亮、温暖、柔和的晨光。接着,伴随着已死的阿格尼斯的画外音,影片才继序幕之后再次出现外景:柔和的阳光,无垠的绿草,着白衣、撑白伞的三姐妹缓步向观众走来,整幅画面充满了一种印象派绘画式的光明与温暖……而她们并肩在秋千上时,安娜——母亲的象征者——则在身后为姐妹们摇动着“人类的摇篮”……

诗情与哲理有机结合,有意为之的造型与自然而然的象征相与为一,在使观众明显觉出的“编排”中,却能令其由衷地意会与感悟,《呼喊与细语》所体现的艺术表现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1]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292~293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9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王迪:《通向电影圣殿》,122~12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4]吴亮等编:《象征主义小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5]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续编,387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6]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续编,388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7]参见[奥地利]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8]参见吴亮等编:《象征主义小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9]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223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