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幻化(第1页)
三、科幻化
科幻,自然也是幻境化的手段之一,只不过它带有“科学”的外衣而已。
科幻型影视作品的特色是——他们都以“严谨的科学逻辑”所生出的奇特而不奇怪的形象体系来展示故事,绝不使观众有“胡编乱造”、难以接受的感觉。
具体些,则可归纳为两方面:
其一,它所生出的幻象体系,大都是具有高科技风格与严密“现实逻辑性”的故事载体(且多为对未来时空、另一世界的表现);
其二,它用以完成制作的手段本身,大都极具现代高科技性质,进而使观众能产生极强的“真实感”。
20世纪初,当电影还处于萌芽状态生产时,西方的科幻小说已经卓有成果并流传开来。因此,影视创作中的科幻作品,最初大都出自于对科幻小说的改编。像梅里爱在1902年根据现代科幻小说奠基人赫伯特·韦尔斯1901年所写的《最初的月球居民》拍摄的影片《月球旅行记》:主人公从大炮炮筒中被发射出去,来到了月球。月球上的居民像昆虫般穿行在蘑菇丛中。经历了种种探险,主人公终于离开了月球,乘降落伞又回到地球上。这部影片止于新异画面与猎奇情节层面上,自然很幼稚。但它毕竟开了科幻电影的先河。
在60年后,英国导演再一次改编《最初的月球居民》,便大有进展了:影片中加进了现代情节——叙述三个来自英国、苏联与美国的宇航员在联合国的旗帜下,来到月球。正当他们要升起表示自己最先到达的旗帜时,忽然发现了腐烂的英国国旗和一些文件,证明早在他们之前,已有英国公民到达过。消息传到地球,引起轰动。人们立即走访当年到过月球的英国公民,已经暮年的贝脱福特。于是老人讲出了当时在月球上历险的经过。最后,镜头回到现代:宇航员们已经找不到任何当时月球居民的痕迹。在这部影片中,就多少含有一些文化内容了,尽管很肤浅、单薄。
1960年法国导演乔治·巴尔根据韦尔斯的一部长篇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时间机器》,便有更大的飞跃了:旅行者沿着时间之流,发现遥远的未来并不是一个合理幸福的社会。在那里,有两个彼此敌对的种族,一个是住在地上、养尊处优而体质衰弱的种族,一个是在地下工厂艰苦劳作、粗野而强壮的种族。前一种人曾是后者的主人,后来却成为他们的食物。影片预示这两种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各自在精神上或肉体上退化,而造成的悲剧。在叙事结构方面,影片也极具科幻特色:导演把“时间机器”的指针先后停在1917年、1940年与1966年这三点上,通过这种时空的“科学性”的自由穿插、过渡,来体现影片对社会与历史的反思和前瞻。
科幻作品走向成熟以后,终于成为世界影视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备受欢迎的艺术品种,并频频掀起创作与观赏的**。
像20世纪30年代的宇宙片如《未来世界》、《创造奇迹的人》以及卡通式的《闪电哥顿》等,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两个世界的战争》、《宇宙的恐惧》、《飞碟恐怖地飞来》、《宇宙大战》以及《海底怪兽》、《它们》、《怪兽从海上来》等风行世界的飞碟片、怪兽片浪潮,像20世纪70年代前期以《海神号遇险记》、《大白鲨》、《地震》、《世界末日》、《兴登堡号飞船》、《逃生》等形成的灾难片热潮,像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美国青年导演乔治·卢卡斯拍摄的《星球大战》为导火索、在全世界影坛上引发的“银河热”,像20世纪90年代因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所拍摄的横扫美国影坛的《侏罗纪公园》所刮起的“恐龙旋风”,像使人可以享受自由穿行于历史、现在与将来之间的愉悦感并获得宏观人文反思的美国电视连续剧《时间隧道》等。可以说,它们在科幻影视创作不同时期的发展史上,都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纵览科幻影视创作的历史,可有两点启示:
其一,凡获得成功(哪怕只是纯商业上的)的科幻作品,基本上都体现着一条基本规律,或曰遵循着一条基本原则——
就是不管它们怎样闪展腾挪、极尽奇幻编排之能事,但总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某种必然关联,与当时广大观众的社会心理产生某一层面的共鸣。
比如1953年,乔治·巴尔根据韦尔斯的小说所拍的同名影片《两个世界的战争》,以火星人袭击地球为引子,就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美国在日本扔下原子弹后人们的恐慌心理以及当时的冷战气氛。在这部影片中,地球即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地球人紧急又紧张地动员起来,用现代的坦克迎战火星来的飞碟,还派出了超级轰炸机向飞碟投掷氢弹。但飞碟根本不怕高温与轰炸,地球上的一切手段都无济于事!于是,当飞碟向城市上空袭来的紧急时刻,人们只有群集教堂内,祈求上帝……
像日本在1954年拍摄的影片《怪兽哥斯拉》,更是反映了日本观众对原子武器的恐怖心理和反对原子战争的强烈要求:几艘渔船在海上神秘地失踪了。从海底射出来一股强烈的神秘之光,刹那间把一切烧毁。远处一个老渔民惊叫:“这是哥斯拉!它睡醒啦!”哥斯拉所到之处,地动房倒,留下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巨大脚印。经查明:这是由于原子爆炸而醒来的古代怪兽。哥斯拉到了东京。它那放射性强光一照,大桥的钢梁、高压电线的钢柱立即溶化;它的尾巴一甩,高层楼房马上倒塌。它用前爪随便抓住一节车厢,轻易地用牙将它咬碎……人们惊慌万分!(当然,为适应观众的心理需要,在影片最后,怪兽还是被打死了)。
再如日本1974年公演的影片《日本沉没》,极力渲染在和平生活之中的日本列岛,实际上坐落在一个飘摇虚浮的基础上,随时可能沉没,造成极大惨祸!影片顿时轰动全日本,吸引了史无前例的大众,纯收入高达20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这绝非偶然——据了解,大半观众并不是平时的科幻片爱好者,只是普通的男女老少。他们只是因为全日本可能遭遇的巨大灾难才去看影片的。同样,也正因为影片所表现的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世界灾难感”,本片才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世界都引起极大反响。
其二,高科技的运用,是科幻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可走“技术至上”的歧途。
纵观电影百年来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变革与飞跃,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电影语言与美学观念的革命。
比如默片时代“蒙太奇”这种特殊的分割和组合的技术,它不仅使梅里艾创造出了许多比魔术师的戏法还要奇妙的银幕形象,从而使电影叙事成为可能,而且作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电影语言,还创造出了《战舰波将金号》这样一部被当时的评论家们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影片”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