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赵复的交游与北传理学的影响(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由于赵复的传学,一批重要的朱学著作在北方刻印流传。1241年,姚枢因与当政不合,辞官隐居辉州苏门,“以道学自鸣”。“又汲汲以化民成俗为心,自版《小学书》《语孟或问》《家礼》,俾杨(惟中)中书版《四书》,田和卿版《尚书声》《诗折衷》《易程传》《书蔡传》《春秋胡传》,皆于燕。又以《小学书》流布未广,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版,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23]上述著述中,《四书》与《易》《书》《春秋》诸经,都选取朱熹或程朱学派学者的传注,《小学》《家礼》也是朱熹亲自编定,《近思录》一书,则是朱熹与吕祖谦共同选辑的北宋理学家语录。这些书籍的“散之四方”,进一步推动了朱学在北方广大地区的传播。元初北方两大理学家许衡、刘因,都是通过阅读这些典籍而转向理学的。“壬寅(1242),雪斋(姚枢)隐苏门,传伊洛之学于南士赵仁甫。先生(许衡)即诣苏门访求之,得《伊川易传》、晦庵《论孟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小学》等书读之,深有默契于中,遂一一手写以还”。回魏后,遂“悉弃前日所学章句之习”,转而从事于理学。[24]刘因亦“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后“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始探究理学。[25]

赵复北传理学,影响了相当一批北方士人,其中杨惟中、姚枢、窦默,许衡、郝经等人,后来成为忽必烈的辅佐,对其祖述变通,提倡汉法,确立一代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虞集《吴澄行状》即云:“南北未一,许文正公(衡)先得朱子之书,伏读而深信之,持其说以事世祖皇帝,而儒者之道不废,许公实启之。”[26]同时,许衡以国子祭酒尊理学于国学,刘因隐居教授传理学于民间,使程朱理学在北方日渐深入人心。尤其是许衡,以国子祭酒提倡朱子《四书集注》,更影响到天下后世。虞集《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云:“昔在世祖皇帝时,先正许文正公得朱子《四书》之说于江汉先生赵氏,深潜玩味,而得其旨,以之致君泽民,以之私淑诸人。而朱氏诸书定为国是,学者尊信,无敢疑贰。其于天理民彝,诚非小补,所以继绝学开来世,文不在兹乎!”[27]

仁宗延祐元年(1314),元朝肇行科举,以《四书》《五经》的朱学传注,作为开科取士的主要标准。程朱理学经过宋元近三百年发展,终于由民间学术上升为官学。这一根本性的转变,虽然取决于理学本身的发展和当时社会的需要,但赵复的活动,无疑对理学由南向北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诚如黄百家《宋元学案·鲁斋学案》按语所云:“自后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儒迭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窦默、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28]

[1]赵复:《杨紫阳文集序》,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3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11~12页。

[2]赵复:《程夫人墓碑》,见杨奂:《还山遗稿》附录,明嘉靖宋廷佐刊本,1522,第7~10页。

[3]元好问:《赠答赵仁甫》,见《元好问全集》卷5,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上册,第112~113页;卷10,上册,第258页。参见周良霄:《赵复小考》,见《元史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195页。

[4]吴莱:《春秋通旨后题》,见《渊颖吴先生集》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刊本,1929,第16页。

[5]宋濂等:《元史》卷189《儒学列传一·赵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4册,第4315页。

[6]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7]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8《左臣姚文献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156页;又见《元史》卷189《儒学列传一·赵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4册,第4314页。

[8]赵复:《覃怀春日》,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8,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7页;又见顾嗣立等:《元诗选·癸集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8页。

[9]参见贾戫:《大元清和大宗师尹真人道行碑》、李鼎:《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分见朱象先:《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卷中、卷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统《道藏》本,1995,第32册,第696~698页、第692~694页。

[10]何道宁:《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无欲观妙真人李先生碑》,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8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21页;又见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6,第3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统《道藏》本,1995,第186~189页。

[11]参见郝经:《蜀亡叹赠眉山唐仲明》,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8,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8页。

[12]尹志平:《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卷1,第5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统《道藏》本,1995,第726页。

[13]丘处机:《师鲁先生有宴息之所榜曰中室又从而索诗》,见《磻溪集》卷1,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金刊本,1990,第91册,第11页。

[14]赵复:《燕京创建玉清观碑》,见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9,第3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统《道藏》本,1995,第238~239页。

[15]郝经:《与汉上赵先生论性书》,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4,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16]郝经:《太极书院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3页。

[17]郝经:《与北平王子正先生论道学书》,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0页。

[18]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页。

[19]郝经:《先父行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0页。

[20]郝经:《与北平王子正先生论道学书》,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1~12页。

[21]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卷90《鲁斋学案补遗》,第25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清张氏约园《四明丛书》刊本,1989,第456页。

[22]宋濂等:《元史》卷189《儒学列传一·赵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4册,第4314页。

[23]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见《姚燧集》卷15,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216页。

[24]耶律有尚:《考岁略》,见《许衡集》卷13,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第201~202页。

[25]宋濂等:《元史》卷171《刘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3册,第4008页。

[26]虞集:《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见《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5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初覆元刊本,1985,第6册,第466页。

[27]虞集:《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见《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3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初覆元刊本,1985,第6册,第134页。

[28]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0《鲁斋学案》,北京,中华书,1986,第4册,第2995页。本章原题《赵复考略》,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文史论考专刊,第14~27页,本书收录时有增补修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