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代策问的发展阶段(第2页)
[2]《庙学典礼》卷5《行台坐下宪司讲究学校便宜》,参见《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元代史料丛刊》本,1992,第99、109页。
[3]胡祗遹:《试典史策问》,见《紫山大全集》卷23,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196册,第429~430页。
[4]刘壎:《策问》,见《水云村泯稿》卷13,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195册,第491~493页。
[5]刘敏中:《问刑罚轻重宽猛策》,见《刘敏中集》卷16,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194页。
[6]宋濂等:《元史》卷7《世祖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册,第135页;卷87《百官志三》,第7册,第2193页。
[7]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制一·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29页。
[8]吴澄:《私试策问》,见《临川吴文正公集》卷2,江西抚州,明成化刊本,1484,第21页;又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46,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7~8页。
[9]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制一·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27页。
[10]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北京,中会书局,1975,第4册,第1161~1164页。
[11]宋仁宗宝元中李淑对策,见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科目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11册,第3612页。
[12]刘昫等:《旧唐书》卷119《杨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0册,第3431页;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册,第1166页。
[13]脱脱等:《宋史》卷155《选举志一·科目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11册,第3620页。
[14]脱脱等:《宋史》卷157《选举志三·学校试》,第11册,第3669页。
[15]脱脱等:《金史》卷51《选举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册,第1138、1143页。
[16]参见陈高华等:《元代文化史》第三编第二章三《科举取士制的确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第375~378页。
[17]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志一·科目》,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18页。
[18]元代科举规模不大,取士人数也很有限。终元之世,凡开16科,取进士1303名,非但远远不能与唐、宋相比,甚至不如金朝。因此,元代科举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扩大儒士的入仕途径,改变官员的组成等实际效果,而在于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参见陈高华等:《元代文化史》第三编第二章三《科举取士制的确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第375~386页。
[19]至正初恢复科举,规定国子学三年累计高等生员120名,与举人共同参加会试、廷试,从中选拔18名进士,实现了国子学贡士考试与科举考试的合一。见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制一·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32页;卷92《百官志八·科举附录》,第8册,第2344页。王建军:《元代国子监学生的出路》云:顺帝复科举后,“国子监的公试与科举会试同期举行。三年中获高等生员资格的120人参加朝廷为他们单独举行的考试”,似不确。参见氏著《元代国子监研究》第五章第三节,澳门,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3,第323页。《元史》卷6《顺帝纪三》即明言:至元六年“十二月,复科举取士制。国子监积分生员,三年一次,依科举例入会试,中者取十八名。”第3册,第859页。卷81《选举志一·学校》亦曰:“命所贡生员,每大比选士,与天下士同试于礼部,策于殿廷。”第7册,第2032页。
[20]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志一·科目》,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19页。
[21]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志一·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30页。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一节《国子学与国学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