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续后汉书的修撰与流传(第2页)
若按史书体裁统计,则有:
年表1卷,全佚。
帝纪2卷,全存。
列传79卷,包括汉传21卷、魏传24卷、吴传16卷、人物类传14卷、四夷列传4卷。其中全卷保存完好者18卷,分别是卷9、卷15、卷23(汉传),卷25、卷29、卷31、卷37、卷38(魏传),卷49、卷50、卷51、卷54、卷62(吴传),以及人物类传中的卷69(高士传)、卷70(死国传)、卷73(狂生传)、卷74(叛臣传)、卷75(篡臣传)。而止存议、赞正文脱佚的8卷,分别为卷6、卷13(汉传),卷26、卷27、卷28、卷40(魏传),卷59(吴传),与四夷列传中的卷82(南蛮传)。所余53卷则各有阙失,皆不完备。如按列传所载人物统计,在61卷各国列传中,正式立传记载的人物原为汉100人、魏132人、吴79人,今阙汉41人、魏51人、吴28人。各列传附载的人物原为汉88人、魏93人、吴69人,今阙汉34人、魏50人、吴25人。而在14卷人物类传中,正传记载原为汉59人、魏86人、吴46人,今阙汉17人、魏13人、吴9人。附传原为汉33人、魏56人、吴16人,今阙汉6人、魏4人、吴4人。换言之,在全部人物传记中,正传原记载各国人物502人,今阙159人,约占全部人物传记的32%;附传原记载各国人物355人,今阙123人,约占全部附传人物的35%。至于四夷列传4卷,在北狄、乌桓、鲜卑、羌、西域、东夷、南蛮、西南夷八类目中,除南蛮、西南夷二类正文全佚外,其余五类正文也所存无几,是全书中散佚较为严重的部分。
八录8卷,其中道术、职官、食货3录全存,刑法录全佚。历象录26类目中,仅辉气全阙,五行、灾异部分阙,保存尚属完整。其余三录则缺损严重。疆理录载16州,汉1州阙,魏11州阙6,吴4州阙3。礼乐录中礼分天、地、人3类,天20子目阙11,地9子目阙5,人15子目阙8;乐3类全存。兵录分15类,亦阙10类。
此外,苟宗道所作《续后汉书》原注,因散附于各卷正文之下,其存佚今已无法确计。
由统计可知,《续后汉书》体裁结构堪称完整,郝经亲自撰写的序文、议、赞保存较好,残佚严重得多是抄录自《三国志》、裴注及诸史的史书正文,对于了解全书妨碍不大。可以说,《四库》辑佚本,为研究《续后汉书》和郝经的史学,提供了良好的文献基础。
[1]按:郝经被拘真州,北方消息不通,不知道中统五年忽必烈改元至元之事,所以一直沿用中统纪年。中统十二年、十三年,即至元八年、九年,以下类推。
[2]郝经:《续后汉书自序》,见《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辑录《永乐大典》本,1986,第385册,第23~24页;又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5页。
[3]郝经:《甲子集序》,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4]苟宗道:《续后汉书新注序》,见郝经:《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85册,第25页。
[5]郝经:《续后汉书自序》,见《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85册,第24页。
[6]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7~28页。
[7]参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8、29诸书序文,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
[8]郝经:《续后汉书自序》,见《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85册,第21~24页。
[9]郝经:《先父行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9~12页。
[10]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7页。
[11]郝经:《汉昭烈帝讨吴孙权檄》《汉丞相亮谕伪魏檄》,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1,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9页。
[12]诸碑分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卷33,第4~6、11~18页;卷34,第1~4页。
[13]郝经:《汉义勇武安王庙碑》,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4~5页。
[14]郝经:《涿郡汉昭烈皇帝庙碑》,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3~14页。
[15]郝经:《续后汉书自序》及苟宗道新注引《义例》,见《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85册,第24页。
[16]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7页。
[17]阎复:《元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墓志铭》,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4页。
[18]延祐五年《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3页。
[19]延祐五年《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页。
[20]冯良佐:《续后汉书后序》,见郝经:《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85册,第26页。
[21]郝经:《甲子集序》,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22]延祐五年《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3页。
[23]延祐五年《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页。
[24]冯良佐:《续后汉书后序》,见郝经:《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85册,第26页。
[2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50郝氏《续后汉书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上册,第451页;又见郝经:《续后汉书》卷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385册,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