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赵复北传理学的活动(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4]陈廷钧:《宋乡贡进士赵江汉先生事迹岁考略》,《赵子言行录》卷上,清同沿楚北崇文书局增刊本,1870,第4页。

[5]沈会霖:《德安安陆郡县志》卷2《书院》,清康熙刊本,1666,第12页。

[6]姚燧:《序江汉先生死生》,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34,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3~4页;又见《姚燧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63页。

[7]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见《姚燧集》卷15,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216页。

[8]姚燧:《序江汉先生死生》,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34,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4页;又见《姚燧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64页。

[9]吴莱:《春秋通旨后题》云:“自宋季德安之溃,有赵先生者北至燕,燕赵之间,学徒从者殆百人。尝手出一二经传及《春秋胡氏传》,故今胡氏之说特盛行。”见《渊颖吴先生集》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刊本,1929,第15页。参见唐宇元:《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思想》,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686~689页。

[10]该诗在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中凡两载,作诗时间不同。第5页云:“江汉先生赵复,字仁甫。武昌之役,始初渡江时,《寄皇甫庭》云”,以诗作于元宪宗九年(1259)忽必烈攻南宋的武昌之役;第19页载,以诗作于元太宗七年(1235)德安之役赵复初被俘北上时。详其诗意,以后文记载为是。

[11]赵复:《锦瑟词》,见顾嗣立等:《元诗选·癸集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8页。

[12]宋濂等:《元史》卷189《儒学列传一·赵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4册,第4314页。

[13]孙承泽:《元朝典故编年考》卷1《太宗朝·燕京书院》,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645册,第691页。

[14]唐宇元:《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思想》,见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685页。

[15]郝经:《太极书院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3~14页。

[16]郝经:《哀王子正》,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页。

[17]元好问:《中州集》卷7,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刊本,1929,第25页;《恕斋王先生事迹》,见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7,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统《道藏》本,1995,第33册,第212页。

[18]吴莱:《春秋通旨后题》,见《渊颖吴先生集》卷1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刊本,1929,第16页。

[19]姚燧:《太仓监赵君神道碣》,见《姚燧集》卷25,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397页。参见唐宇元:《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思想》,见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688页。

[20]田易等:《畿辅通志》卷78《儒学·保定府》,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05册,第875页。参见唐宇元:《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思想》,见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688页。

[21]宋濂等:《元史》卷4《世祖本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册,第65、64页。

[22]参见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见《姚燧集》卷15,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216~217页;宋濂等:《元史》卷158《姚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2册,第3711页。

[23]郝经:《故中书令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大使杨公神道碑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5,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9页。

[24]《周子祠堂碑》云:“祠既成,适经贰于公而征铭焉,遂序其事而为之铭。”说明碑文作于1259年郝经任宣抚副使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4,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9页。而《太极书院记》,《陵川文集》编在撰写于1259年夏的《棣华堂记》和1260年3月的《铁佛寺读书堂记》之间,可见应与《周子祠堂碑》作于同时。

[25]李贤:《明一统志》卷1《书院》仅云:“太极书院在京城内。”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472册,第24页。

[26]赵复:《再渡白沟》,见顾嗣立等:《元诗选·癸集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8页。

[27]郝经:《送汉上赵先生序》,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0,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5~6页。

[28]杨弘道:《送赵仁甫序》,见《小亨集》卷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198册,第210页。

[29]郝经:《后听角行》,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2,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6页。

[30]孙奇逢:《元儒赵江汉太极书院考》,见《夏峰先生集》卷9,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352页。

[31]郝经:《周子祠堂碑》《太极书院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卷34,第10页;卷26,第14页。

[32]陈廷钧:《宋乡贡进士赵江汉先生事迹岁考略》,见《赵子言行录》卷上,清同治楚北崇文书局增刊本,1870,第4页。此误始于邓元锡:《函史》卷72《元志》,将姚枢与杨惟中建太极书院、周子祠,请赵复讲授其中,系于姚枢“弃官去隐苏门山”之下;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活字本,1996,史部第27册,第4~5页。孙奇逢综合《元史·赵复传》与《函史》二书,遂误以太极书院设在苏门山。而陈廷钧:《岁考略》,虽知太极书院建于燕京,却又承孙奇逢之误,以赵复离开太极书院,即来苏门讲学。

[33]赵复:《蓟门杂兴》《蓟门闻笛》,见顾嗣立等:《元诗选·癸集甲》,北京,中华书局,2001,上册,第9页。

[34]苏天爵:《皇元故昭文馆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赠河南行省右丞耶律文正公神道碑》,见《滋溪文稿》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102页。参见陈高华等:《元代文化史》第一编第三章三《东平学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第106~113页。

[35]郝经:《与汉上赵先生论性书》,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4,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36]郝经:《送仁甫丈还燕》,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页。

[37]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卷57《人物志·文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533册,第310页。

[38]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57,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15页。

[39]苏天爵:《元故国子司业砚公墓碑》,见《滋溪文稿》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107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