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叶圣陶许地山的小说与李金发等人的诗歌(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什么原故?”

“我在树林见了一条毒蛇:一看见他,我就速速跑回来;蛇也逃走了。……到底是我怕他,还是他怕我?”

妻子说:“若你不走,谁也不怕谁,在你眼中,他是毒蛇;在他眼中,你比他更毒呢。”

但我心里想着,要两方互相惧怕,才有和平。若有一方大胆一点,不是他伤了我,便是我伤了他。

——许地山:《空山灵雨》,4—5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原典点评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较长,而《空山灵雨》中的散文则很短,本篇比中学课本中所选的《落花生》更短。“空山灵雨”本就富有禅意,《弁言》中的“生本不乐”表明了许地山的散文与佛学的精神联系。本篇开头的两个“动也不动一下”的重复,以及飞也似地逃回家与飞箭一样地射入蔓草中的对比,表明了本篇的诗意。诗意中又蕴含着“思”:既然“我”与蛇都逃,究竟是“我”怕蛇,还是蛇怕“我”?妻的换位思考的确是不易之真理,自工业革命后物种的锐减速度令人惊讶,蛇也经常端上人的餐桌,人才是地球上最凶恶的动物。而“我”又从妻子的话中悟出另外的哲理。

三、李金发、梁宗岱与刘延陵等人的诗歌

除了已讨论过的王统照、朱自清、冰心,文学研究会还有哪些诗人?1922年出版的诗集《雪朝》是文学研究会诗人的一次集体亮相,收有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徐玉诺、郭绍虞、叶圣陶、刘延陵、郑振铎八人的诗歌。刘延陵(1894—1988),江苏泰州人,他的《水手》一诗以其诗意对比、讲求韵律及鲜明的意象而成为佳作:

月在天上,

船在海上,

他两只手捧住面孔,

躲在摆舵的黑暗地方。

他怕见月儿眨眼,

海儿掀浪,

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

但他却想到了

石榴花开得鲜明的井旁,

那人儿正架竹子,

晒她的青布衣裳。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淑良、权兴,广东梅县人。他1919年赴法留学,后来专修雕塑与油画,在波德莱尔《恶之花》与魏尔伦等象征派诗歌影响下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他先后编定诗集《微雨》和《食客与凶年》并寄给周作人,周作人认为其诗别开生面,编入新潮社丛书,两本诗集先后于1925、1927年出版。1925年回国并参加文学研究会。

虽然李金发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诗作无疑是当时具有现代深度的作品,而且想象力丰富,遣词运笔新颖独到。与传统诗歌相比,他的象征派诗歌越过了一般的哀怨感伤,而刻意表现个人在死亡面前的孤独、焦虑、幻灭的灰暗情绪,暴露主体的恶性与丑陋。《有感》写道:“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然而在“死神唇边”能笑得起来么?于是“我有一切忧愁,无端的恐怖”(《琴的哀》),“无量数的感伤,在空间摆动,终于无休止亦无开始之期”(《小乡村》)。“日间生活的虚无,如原野之火燎着,生强的流放,太单调而孤独了。”(《Néant》)“世纪的衰病,攻打我金发之头,如深秋的雾气,欲使黑夜更朦胧。”(《印象》)在这绝望的心态下,自然美也变质了。传统诗人无论伤春悲秋,赞花之美是一致的,但李金发写花却是“你夜来变态之可怕,如女人之暴怒”,“清晨之芬芳毒了多少人鼻”(《花》)。花变丑,爱情也不再美好:“我梦想微笑多情之美人,仅有草与残花的坟墓,在我们世界里,惟这个是真实。”(《心游》)于是在这颓废、幻灭的情绪里,诗人唱起了《夜之歌》:

我们散步在死草上,

悲愤纠缠在膝下。

粉红之记忆,

如道旁朽兽,发出奇臭,

遍布在小城里,

扰醒了无数甜睡。

我已破之心轮,

永转动在泥污下。

在这灰暗情绪的驱动下,诗人品味着人的恶性。“我们的生命,如残道的泥泞般可怕”(《人》)。人是“残忍而愚昧之生物”(《丑》),与罪恶总是相伴而行:“罪恶之良友,徐步而来,与我四肢作伴。幽幽之长夜,留下点恶魔深睡之影。”(《月夜》)

原典阅读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