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胡适刘半农及早期的白话新诗(第1页)
第三节胡适、刘半农及早期的白话新诗
蒋智由的《奴才好》与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已具有白话诗的一些要素,在这种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并将白话诗与文学革命的倡导联系在一起的则是胡适。
一、胡适的《尝试集》与刘半农的《扬鞭集》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他在留美学生中是思想激进者,但与留日学生相比,却又略显保守而谨小慎微。他的白话文倡导与白话诗写作先后在1917年初的《新青年》上发表,有点互为印证的意思。他认为白话文在广义散文上的成功已由《水浒传》与《红楼梦》等小说证明了,只要白话诗取得成功,那么文学革命也就大功告成了。他跟随杜威所学的实验主义哲学也鼓励他放胆而作,并取“自古成功在尝试”之意将其白话诗结集为《尝试集》,于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在他的影响下《新青年》同仁都作过数量不等的白话诗。
胡适留学美国的时代正是美国诗坛上意象派兴起之时,作为美国当时《诗刊》的忠实读者,他的文学改良的“八事”“八不主义”乃至《谈新诗》等主张,不但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宣言如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等文的影响,而且其白话诗也受到美国意象派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以庞德与洛威尔为代表的美国意象派诗人,以虚心学习日本俳句尤其是中国诗歌而著称,以至于T。S。艾略特说庞德为我们的时代发现了中国诗歌。这就难怪胡适的“八事”很多可以在中国传统文论中找到根据,他不少诗歌也写得像旧体诗的顺口溜化。
《尝试集》共分三编并附旧体诗《去国集》,第一编的《中秋》等尚有点诗味,而《蝴蝶》《赠朱经农》《病中得冬秀书》等大多数诗歌是旧体诗的顺口溜化,到了第二、三编才是“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白话新诗,且看第二编中《老鸦》的第一诗节: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这首诗不以喜鹊而以老鸦自比,是五四时期的反传统精神的表现,与鲁迅喜欢猫头鹰与鸱枭可以相提并论。当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被捕与东京大罢工消息传来的时候,胡适写了《威权》一诗,诗的前两节写“威权”在山顶上耀武扬威地役使奴隶为他开矿,做了一万年工的奴隶们将锁链快磨断了,第三节写道:
奴隶们同心合力,
一锄一锄的掘到山脚底。
山脚底挖空了,
“威权”倒撞下来,活活的跌死!
1920年10月胡适作的《梦与诗》,最后一节是经常被人引用的: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由于胡适名气大,他的很多诗被赵元任、苏来、陈贤德、张弼、罗萍等谱曲、演唱并得以广泛传播。以上所引都是胡适较好的诗,他的多数白话诗都比较乏味,缺乏诗意。尽管《尝试集》在艺术上不是什么佳作,然而《尝试集》初版后很快就多次再版,一直出到第14版。由于他的诗歌理论及其白话诗实践的影响,很多人“于《尝试集》中求诗歌律令”(章士钊语),就使得早期白话诗基本上没有多少诗味。
原典阅读
秘魔崖月夜
依旧是月圆时,
依旧是空山,静夜。
我独自踏月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
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胡适:《胡适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原典点评
《秘魔崖月夜》是胡适作于1923年12月22日的一首爱情诗。胡适写白话诗时,年龄在26岁左右,但对父母包办的江冬秀,胡适并无怨言,屈就婚姻“全为吾母起见”。生活是一回事,艺术是现实人生的无常、痛苦等不如意的表达;而在《尝试集》中看不到他的怨情、爱的痛苦与悲伤,而是充满了乐观精神。1917年初胡适收到未婚妻江冬秀的信,他没有觉得将与一位不相识的女**一辈子有什么不妥,反而写出《病中得冬秀书》这样乐观的爱情诗:“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总常念他,这是为什么?”最后胡适写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达观乐命到这种地步,已是至境。与江冬秀成婚后他又写了《新婚杂诗》《如梦令》三首、《我们的双生日》等“爱情诗”。除了《如梦令》三首,这些诗的唯一特点就是索然无味,尤其是《我们的双生日》就是分行的散文。这些诗表现出胡适似乎是“先结婚后恋爱”,江冬秀正在按照他的模式被塑造着,他们的婚姻前途光明。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江冬秀真的如此进步可人,那么他为什么不久就与自己三嫂的妹妹曹诚英(佩声)爱得如火如荼?有趣的是胡适最好的爱情诗并非写他与江冬秀的几首诗,而是1923年与1925年先后写作的据考是思恋曹诚英的《秘魔崖月夜》与《也是微云》。《也是微云》被赵元任谱曲,《秘魔崖月夜》则被苏来谱曲。胡适与曹诚英曾在西湖畔的山月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第一节的两个依旧就是回忆两人那段浪漫美好的时光,然而山月仍然在,玉人消失,剩下的只有凄凉。寂静的空山让人念旧,山风也吹不散“心头的人影”,两节诗透过现在的孤独凄凉表现了爱的伤感。
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是在胡适之外写作白话诗较多的早期诗人。由于中学未毕业而于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背后偶有非议,而非议的人中就有胡适。于是他留法四年,于1925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原《新青年》同仁中学位最高者。因出国留学而诗集出版较晚,直到1926年《扬鞭集》才与另一部民歌集《瓦釜集》一起出版。周作人曾认为早期白话诗人具有作诗天分者有沈尹默、刘半农和俞平伯,但沈尹默除了上引的《月夜》,仅有《三弦》《人力车夫》《生机》等不多的几首白话诗。刘半农的白话新诗,多是旧诗主题的白话版,如《学徒苦》《老木匠》等诗,都是古代同情下层人民诗歌的白话版,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相隔一层纸》: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