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王统照冰心朱自清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第1页)
第四节王统照、冰心、朱自清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文学革命后涌现出来的最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耿济之、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12人,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后来冰心、庐隐、老舍、王鲁彦等陆续入会。可以说,文学研究会当时几乎网罗了整个文坛的精英,不但有《新青年》的周作人、刘半农等人以及新潮社的叶绍钧、朱自清、俞平伯、孙伏园、郭绍虞等人,甚至连英美派的徐志摩、朱湘等也都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宣言》说发起研究会有三个意思,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并且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简章》则宣称其“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与茅盾接编、改造《小说月报》都在1921年的1月,《小说月报》原来是鸳鸯蝴蝶派的刊物,茅盾接编后就变成了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而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就向鸳鸯蝴蝶派发起了批判。此外,文学研究会还主办了《文学旬刊》(后曾以周刊或周报的形式面世)以及《诗》月刊等。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除了出版刊物与丛书,还组织读书会并且分了很多组,不过后来这个松散的文学社团主要靠《小说月报》来维系,随着《小说月报》第23卷毁于1932年日寇的“一·二八”战火,文学研究会就画上了休止符。
一、茅盾客观写实的理论倡导与文学研究会创作的矛盾
在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与发展中,无形中形成了茅盾等人的骨干作用。五四时期的茅盾主要贡献在于文学批评与理论倡导,他从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立场对中国文学传统展开了批判。他在《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中认为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第一种倾向“主张文以载道的”在于取消文学的独立价值;第二种倾向则是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而不把文学当成一种严肃的工作。他推崇的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把文学当“成了一种科学,有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有它研究的工具,便是诗(Poetry)、剧本(Drama)、说部(Fi)。”他甚至将美与真实画了等号,认为应该“尽量把写实派自然派的文艺先行介绍”。他对客观与真实的推崇使他跳过写实主义而直奔自然主义。“自然派作者对于一桩人生,完全用客观的冷静的头脑去看,丝毫不搀入主观的心理”,使他佩服得不行,使实地观察和客观描写成为他的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以真实为美,使人想到罗丹,不过对他的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中推崇的左拉以及在《文学与人生》等文中推崇的泰纳。在唯新是趋的时代,新浪漫派即现代派的出现使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在西方已成明日黄花,然而他认为,新浪漫派在理论上或许是最圆满的,但未经自然主义的洗礼对于中国文坛等于向瞽者夸彩色之美,因而还是应该倡导写实主义、自然主义。
问题是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王统照小说的唯美追求与主观伤情,许地山小说的异域色调、宗教神秘与传奇情节,冰心诗歌与小说的抒情特征,庐隐小说的浪漫感伤,几乎都与茅盾的理论倡导相悖。他也觉察到了其理论倡导与五四文学的创作实践之间的距离,他在《什么是文学》中说:“我又觉得现文坛上太多了感伤的作品,这是件可虑的事。一般青年的作品小说,多含着绝望的悲观。譬如描写入一公园,看见了一棵树,一只鸟,一条堤,自己登在一间小小的书室中,便说是大自然欺我了。再譬如得一女友的温辞,便引为知情;过后又去访她,相见时很是平常,于是立时悲哀起来,或者甚至要自杀……”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概括批评与梁实秋的《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何其相似:梁实秋批评五四文学情诗太多,接吻太勤,自诉衷肠,悲切感伤,离家不到百里便说如何流浪,割破一手指便夸说自杀未遂……普实克以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来概括五四文学的思想与审美范式,认为这种文学的特征是“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悲观主义以及对生命悲剧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反抗的要求,甚至自我毁灭的倾向”。李欧梵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等著作中,以颓废感伤为中心词,全面反省了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特征。可以说,虽然褒贬不同,但对五四文学浪漫特征的概括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二、王统照的小说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192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在泰戈尔来华期间曾为其讲演做翻译,后在山东及东北的中学任教。1934年赴埃及以及欧洲多国考察,1935年回国担任《文学》月刊主编。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的高校与书店工作过,1946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1949年后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等职。五四时期他的创作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1924)、《号声》(1928),长篇小说《一叶》(1922)与诗集《童心》(1925)等。他的《一叶》也是五四时期较早出现的长篇小说。
五四时期,王统照注重主观表现与诗意象征。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外国作家是叶芝和泰戈尔。他推崇叶芝的原因在于写实主义“纯重客观”,浪漫主义“纯为兴奋的”刺激,只有现代主义的叶芝能够将热烈的情感与窎远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他与文学研究会的冰心、叶绍钧等都追求“爱”与“美”、童心与自然,但冰心的“爱”是母爱,王统照的“爱”则是两性之美;叶绍钧的“爱”与“美”对于“灰色的人生”来说是一种光明和理想,而王统照的“爱”与“美”则是交相辉映的,并具有形而上的本体意味。在现实生活与“诗意的思”之间,王统照更倾向于后者,并以“诗意的思”去凝视现实的罪恶。“诗”使他的作品具有浓烈的感情和感伤的色调,“思”则使他的作品具有象征意味。因此,即使是在描写下层社会的不幸的《湖畔儿语》等小说中,也流露出作者忧愤感伤的情感。
他的长篇小说《一叶》叙述背景涉及义和团、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作者无意去客观再现这些社会画面,而是通过李天根的父亲被族人气死,情侣慧姐被遗老逼死,好友张柏如的被诬入狱、迫害成病、去国不归,悟出人生乃是飘落的一叶、悲哀与人永远相随的哲理。这部小说是以诗为序的,且看《一叶·诗序》第二节的最后三句:
为何人生之弦音上,都鸣出不和谐的调子?
为何生命是永久地如一叶的飘堕地上?
为何悲哀是永久而且接连着结在我的心底?
也许,更能代表王统照五四时期“诗意的思”的,是《沉思》《微笑》一类小说。《沉思》中的女模特儿琼逸,那美丽的**便是“爱”与“美”的化身,她想通过绘画的中介使“爱”与“美”律动于整个世界之中;然而她的这一美妙的思想却不为世俗世界所理解,那些从权势、功利、私欲出发的人们,不是想利用她,就是想占有她。《微笑》就更神:一个小偷关在狱中,麻木的灵魂如身体一样也在狱中,但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女犯人的“微笑”,这充满爱的美丽微笑是那么具有神力,使他幡然悔悟,出狱后就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工人。这些诗化的小说,都含有这样那样的人生哲理,是“诗意的思”的典型形态。只不过由于“思”的清浅,才使这些作品显得分量不够。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中,说自己以“不生动的文字写青年,恋爱,虚浮的幻想”,虽说是谦虚之辞,但也不无道理。现代主义本是人类成熟期的一种文学思潮,但在中国的青年接受者那里,却变异为一种理想主义加青春的感伤。王统照的小说在描写上喜欢浓墨重彩,在语言上常用冗长的欧化文法的句子,使之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也是极有特色的。他的作品虽受象征主义的影响,但是象征主义对他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技巧,而内在的精神占主导方面的,还是以浪漫主义为主导。不过这种浪漫主义应该打一些折扣,就是其理想主义往往流入童稚气,就此而言,他与冰心的作品倒有不少相似之处。
三、冰心的诗歌与小说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州人。随父在烟台度过了童年与少年。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在“五四”影响下转到文学系,1919年开始发表小说与诗歌。1923年出版诗集《繁星》《春水》与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并赴美留学。留美期间所写的《寄小读者》于1926年出版,冰心在小读者那里找到了文学的归宿,从1958年到1978年又写了《再寄小读者》与《三寄小读者》等。
冰心的诗歌师法泰戈尔,多是含有几许哲理的二至五行的小诗,有的仅是一瞬间的印象,以歌颂母爱与童心为主,思想的触角是多样性的。且看《春水》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再看《春水》六七:
信仰将青年人
扶上“服从”的高塔以后,
便把“思想”的梯儿撤去了。
“五四”的个性解放,到了文学青年那里就具体化为对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追求。但是这一为五四文学感兴趣的主题,冰心却置之不理。在冰心感兴趣的思想学说和作家中,她学到的是泰戈尔的一点浪漫余绪以及基督教与托尔斯泰爱的说教。当冰心以童心和自然来阐发这种爱的哲学时,是带点浪漫精神的。不过冰心根本上是个文学上的孩童,她更愿意逃向母亲的怀抱,来躲避沉重的自由。因而无论何种说教,对冰心那优美的艺术感性都足以构成妨害。她仿佛一个纯洁的小姑娘,那出口的声音便是优美的艺术,只是这艺术更多是属于孩童的。冰心后来转向《寄小读者》的儿童文学,还是选择了一条很适合自己的艺术之路。
然而奇怪的是,冰心在五四时期是以“问题小说”名世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否定了追求解放的新女性,赞美了亚倩的贤妻良母主义。《斯人独憔悴》则写颖石、颖铭兄弟在学校里参与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但是一到家里却不得不屈从卖国媚日的父亲的**威。如果不是因为她优美的文笔,这些浅显的问题也发表不出来。倒是《庄鸿的姊姊》等小说,在忧郁的抒情中更富有表现力;《寂寞》描写小小与妹妹那种纤细童真的感情,也表现了极佳的艺术的感性。一到《超人》和《悟》等小说,冰心就变成了试图表现哲理的说教家,艺术上就陷入失败。《超人》中的何彬是根据尼采学说制造出来的一个傀儡,除了执着孤独、心肠冷、怪僻并准备被爱的哲学击溃外,一点内在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没有。《悟》改变了《超人》式的以暗示感化何彬的叙事策略,使小说变成肤浅的哲学讨论。
冰心的小说,在优美宛转的叙事写景中总流露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情,再加上她那淑女式的含蓄格调,使她的小说具有诗化的倾向。《超人》中反复出现的“慈爱的母亲,满天的星,院子里的花”就是这种诗化倾向的表现。冰心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中和之美的体现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很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因此,如果硬要以某种“主义”概之的话,那么,冰心可以说是一个半古典、半浪漫(理想与抒情)的作家。
原典阅读
《繁星》一三一
大海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