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王统照冰心朱自清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那一颗星没有光?

那一朵花没有香?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冰心:《繁星》,《冰心选集》,39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原典阅读

冰心在大海边长大,大海就像她的摇篮,她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大海都深深刻在她的心中。大海对于冰心,就像星与光、花与香那样密不可分。这首小诗意象与韵律皆美,是早期白话新诗中的佳作。

四、朱自清的诗歌与散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原籍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哲学系。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发表白话新诗。1922年与俞平伯等合办《诗》月刊,并一起出版诗集《雪朝》。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其五四时期的创作,收在1924年出版的诗歌与散文合集《踪迹》与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他以诗名世,却没有多少诗歌佳作。他的新诗虽然比胡适等人的新诗显得富有**,但是这种**并没有经过诗歌语言的沉淀,这在他的《送韩伯画往俄国》《赠AS》等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长诗《毁灭》也存在着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光明》等小诗还有点诗味,且看《细雨》: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他的散文比诗歌富有艺术感染力,《荷塘月色》《春》《匆匆》《绿》《背影》等都是周作人所称的“美文”,即以极为华彩的语言写景状物,所营造的美境超过了文言文。当然对此并非没有争议,叶绍钧在肯定其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认为这类散文太注重文辞而有伤自然的缺憾,夏志清则认为这类散文空洞而滥情。我们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来分析一下他的散文。这篇散文以细致幽婉的笔调描画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美丽的夜景,在情景交融中触发了对于历史的感怀: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这些梦联结着历史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因而本篇与《绿》《荷塘月色》等几乎是纯然写景的散文不同,而是具有更多的历史承担与人文关怀。很快,桨声灯影与明月垂杨的交相辉映便使人陶醉了。定都南京的王朝都非常短命,从三国到南朝的六个朝代很短命,南明、太平天国与国民党政府也都很短命,难道这与秦淮河的金粉红颜所象征的纸醉金迷生活没有关系吗?这种纸醉金迷对于任何血肉之躯都是莫大的**,道德人格很难挑剔的朱自清也并不例外。他拒绝了歌妓的歌唱,却又难以抵挡这种**:

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固执的盼望着,有如饥渴。虽然从浅薄的经验里,也能够推知,那贴耳的歌声,将剥去了一切的美妙;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我宁愿自己骗着了。不过我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而我的感情却终于被它压服着。

散文的后半部分表现的就是他在道德良心与妙音**之间的挣扎。因此,本篇不但具有《荷塘月色》《绿》等文漂亮的美景描写与《背影》等篇的人文关怀,而且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以及在感性**与道德良心之间的挣扎,因而在艺术表现上更值得称道。

五、庐隐的小说

庐隐(1899—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闽侯人。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五四时期在《小说月报》等刊上发表小说,192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就小说的文笔、艺术的构思来讲,庐隐都比不上冰心,但是庐隐之所以在五四后与冰心齐名,就在于其作品比冰心的更能表现五四文学的精神。茅盾在《庐隐论》中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的关系”;“我们现在读庐隐的全部著作,就仿佛再呼吸着‘五四’时期的空气”。茅盾大概没有讲第二个人与“五四”有这么密切的联系。庐隐在私生活上,也是“五四”个性解放与婚姻自由的勇敢的实践者,她与未婚夫解除了婚约,与有妇之夫结婚,丈夫死后又再婚。庐隐的个人感伤小说如《或人的悲哀》等就明显受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如果说冰心是一位传统的温柔淑女,那么庐隐则是一位自由开放的新女性。冰心感到人间处处充满着“爱”,而庐隐则感到她是在无爱的人间走着人生的路。

无论是私生活还是作品的自叙传性质和感伤色调,庐隐都有点像郁达夫。她最早的小说《一个著作家》《一封信》等有向外正视现实的努力,不过这种努力被愁云惨雾的控诉淹没了。加之五四退潮给她带来的迷茫,于是她文风一转,就一头扎进自我表现的海洋之中了。《海滨故人》中的露沙、《或人的悲哀》中的亚侠、《彷徨》中的秋心等就都是庐隐本人的化身,正如郁达夫小说中的那位“于质夫”。郁达夫说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日记、书信是最好的文体,这一点恰好为庐隐所实践。她的小说《象牙戒指》《归雁》《云鸥情书集》等,不是大量插入日记和书信,就是纯用日记体和书信体。但是解放了的弱女子,在没有传统的家,没有上帝,也没有冰心式的母亲怀抱的荒原上,要独自承受冷酷的自由,这就注定了庐隐那一颗悲哀的心灵对生活的悲剧性感受。而她喜欢的又是悲情哲学家叔本华,所以她认为悲哀是情感上的高峰体验,具有美妙的审美快感,甚至与神灵接近。当然,庐隐小说在语言的表达上存在着缺憾,一泄无余的抒情对小说的艺术性也构成了妨害。

六、鲁彦、王任叔等人的乡土文学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在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时并未以“写实”或“写实主义”加以界定,相反,鲁迅将“乡土文学”与勃兰兑斯笔下的“流亡文学”相提并论,而“流亡文学”题目下讨论的正是夏多布里昂等浪漫派作家。当作家以获取的现代观念审视家乡的旧物时,流露更多的是浪漫情怀,鲁迅以“写出他的胸臆”与“隐现着乡愁”等词汇描述“乡土文学”,他接着所举的例证恰恰又是许钦文的抒情小说《父亲的花园》与鲁彦的抒情小说《灯》。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乡土文学与写实画了等号,还有“乡土写实派”。

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因为他1920年成为北京大学的旁听生后,听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加之阅读鲁迅的小说,对鲁迅甚为仰慕,就取了鲁彦的笔名。他是多产作家,五四时期的小说收集在《柚子》《黄金》两个短篇小说集中,其后又有《童年的悲哀及其他》《小小的心》《屋顶下》等短篇小说集以及《乡下》《野火》(又名《愤怒的乡村》)等中长篇小说。

作为鲁迅小说的仰慕者,鲁彦小说与鲁迅小说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毫不足怪。小说《秋夜》就受到《狂人日记》的影响,觉醒了的个人也是以疯子现身的,他独自奋然前行,在昏沉的旷野中,冲破赵家的狗的狂吠,越过人间的凄苦与惨叫,但其内心又充满矛盾。小说以梦幻与象征的形式展开,具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性。《阿长贼骨头》在叙述技巧与人物描写上受到《阿Q正传》的影响,阿长是易家村的一个小偷,作者以《阿Q正传》式幽默文笔描写他的出身与形状,甚至一些细节也有相似之处。譬如他耍赖摸了阿芝老婆的奶之后——

阿长喝醉了酒似的,挑着担子回到家里。他心里又好过又难过,有好几天只是懒洋洋的想那女人的事。但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一会想到这里,一会又想到那里去了。

“女人……洋油……大饼……奶……一百念……贼骨头……碰翻了!……”他这样的想来想去,终于得不到一个综合的概念。

这一段就是对阿Q摸了小尼姑的脸后想念女人的吸取。鲁彦小说的抒情风格在《秋雨的诉苦》《灯》《狗》等篇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鲁彦的《柚子》则非主体的抒情,而是以主体将客体变形,在冷嘲与滑稽的描写中透出悲凉。小说以一种反语冷嘲的笔调描写湖南军阀杀人如麻,并把杀掉的人头比作不值钱的柚子,而且这是一种进步:“从前杀头须等圣旨,现在县知事要杀人就杀人,大概是根据自由论罢。”小说在“在玩世的衣裳下”,透露出极度的悲愤。除了主体的抒情与悲哀,鲁彦在《自立》《阿卓呆子》《菊英的出嫁》等小说中,将泥土的气息与乡间的陋习移到纸上。这些小说中写实性明显增强,而更具写实性的是他的小说《黄金》,将小市民史伯伯等人的拜金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致描绘了他热切希望儿子寄钱回家,以及街坊邻居态度的变化;通过这种世态炎凉,表现出在资本侵入离乱的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德治与人情的沦丧。这是一篇很有艺术表现力的佳作。

描写乡间陋习的文学研究会作家还有蹇先艾与许杰。蹇先艾(1906—1994),贵州遵义人。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收集在《朝雾》中。他的《到家的晚上》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具有浓重抒情性的散文。《水葬》是一篇描写乡间陋习的佳作,骆毛偷东西被抓,按照桐村古已有之的处理小偷的方法就是水葬。小说将一种愚昧而又残酷的原始酷刑以及众人对这一酷刑的欣赏,绘成一幅鲜明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小说中也偶有反语的技巧,如称“文明的桐村”,骆毛被水葬与母亲盼骆毛回家的对比也加重了对这种酷刑的控诉。许杰(1901—1993),原名许世杰,浙江天台人。他描写乡土的小说有《赌徒吉顺》与《惨雾》等。《惨雾》描写的就是乡间的陋习——农村具有原始野蛮色彩的械斗。玉湖庄与环溪村为了争夺一块逐渐积成的沙渚地,发生了几进几出的大规模的拼杀,令人想到荷马史诗中的原始斗勇;然而在几十年之后的“文革”中,中国乡间因为分属派别的不同而发生大规模的械斗,又重演了一次。

王任叔(1901—1972),浙江奉化人。他也是鲁迅的仰慕者,笔名巴人就是鲁迅发表《阿Q正传》时用过的笔名,为了维护鲁迅的文学传统不惜与老友阿英笔战,还与唐弢一起合办《鲁迅风》,其中篇小说《阿贵流浪记》明显留有《阿Q正传》的影响。1922年他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五四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收入《监狱》《破屋》两个集子中,后来又出版多部短篇小说集以及《莽秀才造反记》等中长篇小说。他在五四时期的小说具有浓重的抒情性。《凄清》写一个文学青年为社会不容以及失恋后的潦倒,令人想到郁达夫的小说。《风子》写独居上海亭子间的凌风子,为隔壁男女的**所扰而不能入睡,于是对自己的婚姻与**展开了意识流式的联想。《美底消灭》令人想到王统照的《沉思》,小说中的少女是美的化身,然而却成为商人的外室,这是美在现实中的毁灭。当然,他还发表了具有乡土色彩的小说《疲惫者》《孤独的人》等小说。《疲惫者》受到《阿Q正传》的影响,主人公运秧是一个阿Q式的流民,愚昧而又喜欢夸张,他住在阿Q土谷祠式的三圣殿,后来也被当小偷抓进监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