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 跨越南纬80°(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跨越南纬80°

造成地球气候捉摸不定变化的原因,是否就是那寂静肃默的高度?

——罗格特·格拉维斯《相会》

1月9日宿营地经纬度:80°22'S,77°27'E海拔4083米距离中山站1251公里

中山时间凌晨5点,亚玮拿着海事卫星电话在尝试信号连接,试了各个卫星地面站还是不行,但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海事卫星虽然打不出电话,但高速数据却可以连通,这从常理上看确实有些说不通,卫星无法进行小流量的语音传输,却能传输大数据量的视频画面。我们就用铱星电话通知台里总控室留出接收讯道,然后用海事卫星的高速数据赶紧发回现场报道。如此一试,还真传成了,看来一切真的皆有可能。

有了现场视频和记者连线,今晚节目肯定有料了,大家都松了口气。估计此时老盖已经飞抵美国极点站了,我就试着拨打他手里的铱星电话号码。响了一会等待音,老盖接电话了,能联系上他可太好了。老盖告诉我,极点站医生检查后认为他身体状况还可以,可以不用住院治疗,明天他就去美国麦克默多站,从那儿飞往新西兰后转机回国。队友们来吃早饭时,我向大家通报了这个最新消息,李队长也告诉我们国家海洋局已联系了外交部和有关驻外机构,正在全力协调安排盖军衔的回国事宜。海洋局领导也对我们表示了慰问,希望大家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在确保人员、设备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用完早餐,我们内陆队剩下的12名队员出发了。上午要跨越南纬80°,这个纬度以南一直没有人类从地面进入过,我们已接近了Dome-A核心区域,这个历史时刻值得记录。因为从宿营地到南纬80°只要走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我就强忍着倦意,想等拍完了这个现场再睡。其实现在就算想睡也睡不着,因为耳朵和鼻子开始一阵阵地刺痛。昨晚气温在-30℃以下,拍老盖救援时在户外待的时间太长,脸部也没有怎么做防护,看来是被冻伤了。记得李院生在新疆集训时曾经说过,在南极内陆的极端低温下,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很重要,千万别觉得有时只在户外工作几分钟,就忽略了保温措施,而这几分钟就可能发生冻伤,看来我被不幸言中了,以后出去拍外景要十分小心了。

⊙我在前天的户外采访中冻伤了鼻子和耳朵。

◎气温降到零下时,在体表**部位和远离心脏的区域都可能发生冻伤,手、脚、鼻、耳、脸是高发区,这些部位不仅相对**,而且远离心脏,受血液循环的影响小。发生冻伤的部位一开始出现苍白的斑点,感到麻木之后就会出现硬块,产生疼痛、肿胀、发红、起疱等症状。

中山时间中午12点,车队接近了南纬80°,开头车的老徐按照事先约定用车台呼叫我们拍摄。一听到电台喊话,我们就拿着早已准备好的GPS接收机和摄像机冲出生活舱,跑到雪地车前准备拍摄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刘小汉在南极格罗夫山科考回来后曾说过:“南极最迷人的地方是它的宁静、美丽和不为人所知。当我1998年年底踏上了格罗夫的土地的时候,当时我的感觉就像登上月球一样。那儿一切事情都是以前的人类所不知道的。”我们今天进入南纬80°也有相同的感受,这个纬度以南的Dome-A一直没有人类从地面进入过,向前的每一米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全新的。我们用GPS在距离头车20米的地方定位了南纬80°线,用颜色鲜明的救生绳索拉出了一条可见的界限,这条线南边就是Dome-A区域。

雪地车排着整齐的队形,轰鸣着依次驶过标志线,红色车身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很漂亮。拍完车队通过南纬80°后,队员们纷纷下车与标志线合影留念,有些队员还激动地脚跨分界线两头拍下这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大步。我以此为背景做了一段现场报道,拍了一会脸就被冻麻木了,手指尖钻心地疼,担心被再次冻伤,我就马上回生活舱里反复搓脸来加快血液循环,给之前冻伤的鼻子和耳垂抹了一些甘油。

越过南纬80°后,雪地车开始在Dome-A区域继续行驶,这里冰丘比较少,软雪带的雪面上结了一层绒毛似的冰霜。向南经过一个高地后,我们安营扎寨了。

又到了望而生畏的晚餐时间了,我感觉现在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吃航空食品了。张胜凯和孙波已经放弃航空餐改吃方便面了,方便面不如航空餐有营养,但至少还没吃伤,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因为没加热的航空餐会留着第二天继续吃,所以就得老吃航空餐的相同的配菜菜谱,里面有一道菜是四喜丸子,我们连吃了三天,到后来别说是闻到四喜丸子被加热的味道,一提起这个菜名就直犯恶心。今天吃饭时牙疼起来,那颗碎了一半的牙受不了冷热刺激,估计是露出牙神经了,这里没办法治疗,只能忍到回国后了。

当勉强把胃填满后,我们就坐在老盖原来的车里聊天,在“老盖茶社”喝不上他亲手泡的功夫茶了,今天老崔修车时还把两个茶杯打破了,大家只好轮流喝茶。老队员们聊起了第15次队的事,当时为了安装冰钻,他们10个人用一天时间挖了一个大雪坑,那种累是无法想象的,我们这次到Dome-A也要打冰芯,应该不会比第15次队那次轻松。

⊙全体队员在南纬80°合影留念。

有人以为人生的全部,无论在高峰之颠或低陷之谷,都已给先驱者走遍,一切都已被注意到了,其实不是这样,人做得少极了。

——梭罗

1月10日宿营地经纬度:80°28'S,76°50'E海拔4091米,距离中山站1278公里

今天我们到了4091米的“北高点”区域,国内就有媒体误读我们“登顶成功”了,像“中国南极科考队已经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穹A北高点”这种标题很容易让大家产生误解。其实南极冰盖最高点核心区域是比较平坦的冰丘,海拔高差很小,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山峰”。根据澳大利亚南极局和英国南极局提供的卫星遥测数据,最高点位置可能出现在Dome-A两个不规则长方形区域内,南北相距10公里。我们还要再花几天时间,才能判断自己是否最终成功“登顶”。

为了避免后方观众对最高点的误读,让他们知道科考队“革命尚未成功”,我就让负责寻找最高点的张胜凯与后方做了一段电话连线,张胜凯告诉观众,说我们现在只是处于Dome-A最高区域,并非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借助差分GPS和全站仪的实地测量,至少还需要一周时间才能找到最高点。

今天对于海事卫星回传节目来说也是重要的一天,因为之前没有过南纬80°以南回传电视画面的先例。海事卫星的服务范围只承诺在南纬75°以北地区,往南走还能不能回传信号就得看运气了。日本设在南极内陆冰盖Dome-F内陆站的海事卫星每天只有几个小时有信号,而且这还只是小数据的语音传输。如果今天我们能够在南纬80°以南传回电视画面,这也将是电视史上的一次突破。所以我们到宿营地后就拍摄了架设海事卫星天线找星的工作画面,我边操作边介绍回传信号的过程,如果这次节目能传通,此次拍摄的内容也将作为一期节目播出,让观众了解现场报道是怎么传回去的。

我们现在处于地球底端的高纬度地区,与海事卫星覆盖的区域方向接近死角,在这里架设卫星天线就和中低纬度地区不同,天线板方向不是冲天而是朝地,前一阶段,天线板只要直接放在雪地上找星就行了,随着纬度的增高,天线板要放得越来越高,这样才能让信号擦着地表传到有信号覆盖范围的空中,今天我们就得把它架在生活舱顶部上。

⊙海事卫星传输设备展开时,生活舱基本就没有下脚的地方了。

昨天凌晨国际救援的画面险些没有传成,今天海事卫星的信号值达到了视频传输的稳定值,但是电话手柄还是闪动红三角不能传输。根据昨天摸索出来的经验,卫星电话打不通并不意味着高速数据不能连通,所以我们一直没放弃,试了半个多小时后,高速数据回传信号能连通了,我们两个70后小伙子实现了电视信号从南纬80°以南回传的历史性突破。传完节目后我觉得头有些疼,不知是累了还是紧张所致。事后有人问我传通信号有什么诀窍,我说只有一条——永不放弃,这种信念一直鼓舞着我们在艰难的信号回传条件下坚持到了今天。

今天下午你讲的一切,都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不到明天就传遍全城,不到星期二就传遍世界,快至光速,一边传一边变调,形成始料不及的新的信息。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1月11日宿营地经纬度:80°22'S,77°22'E海拔4095米,气温-34。8℃距离中山站1228公里

在茫茫冰盖上行进了一个月,我们已经接近了南极“不可接近之极”,冰盖最高点应该就在附近。因为内陆冰盖的海拔高度变化不大,没有像山峰一样的明显凸出,相信最高点的模样和现在Dome-A区域所见的景象也不会有什么区别。

在平均2000米厚的冰盖上,天地相连,只有干净的两种色调——冰的白和天的蓝,色调透彻鲜亮,天上云很少,也就是薄薄的一抹,用“云淡风清近午天”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了。这里风不大,没有沿途常见的风蚀雪丘,松软的雪面上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晶现象。

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从高空下沉到冰盖表面时,遇到更低的温度就在雪面上凝结,形成了十分发育的冰晶,这是极地高原区内冰盖物质补给的一种重要方式。据冰川学家介绍,要形成这种特殊的冰晶,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这里没有大风,大气流动平静稳定;二是降水量少,没有暴风雪天气覆盖;三是气温足够低。我在最高点区域拍了一些照片,准备今天宿营时用铱星回传给后方,让观众直观感受最高点的样子。

自1月9日进入南极冰盖最高区域以来,国内对于我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成了媒体热炒的一个焦点,大家最希望了解的就是南极冰盖最高点究竟在哪里?海拔究竟有多高?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发出了所谓“最新消息”,有的预计再过一天就能找到最高点,有的说我们已经到达了最高点,报道者甚至连我们要到达的是冰盖最高点而非南极最高点都分不清。实际上,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米的文森峰,我们科考队要寻找的是海拔4000多米的冰盖最高点。这些不实报道达到了吸引眼球的目的,但对于科考活动来说就太不严肃了,给后面的科考和报道工作带来了很大被动。

一直很欣赏《南方周末》的一句话——“深入成就深度”,如果我们前方的科技工作者也被这种狂热浮躁冲昏了头脑,在没有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急于宣布答案,那么历史最终将判定它不合格。负责寻找最高点的张胜凯此时是冷静的,正如他的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所说,“对于流动、平整的冰盖而言,对于人类从未涉足过的这样一个陌生区域,其最高点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经得起验证的。”

⊙长约1厘米的雪晶一根根竖立在雪面上,形成了白色的大“草甸”。

⊙张胜凯计划在大约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借助GPS差分仪和全站仪用一周以上的时间确定这个南极最后的地理关键点。

其实,最希望早日揭开最高点谜底的是我们前方记者,《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计划在我们找到最高点的当天,打通CCTV-10晚间时间做一个2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CCTV-1《东方时空》也希望尽早和我们记者电话录制连线,在找到最高点当天播出节目。何时找到最高点时间关系到台里节目的播出和特别编排,但我们没办法提前给出准确的时间表。

大家都希望科考队能够尽早到达最高点,但是找到它并不是我们来Dome-A的唯一目的,我们的身份不是探险队员,在上面所要做的科考项目才是重点。如果后方媒体过度宣传炒作登顶事件本身,那么这次Dome-A行动的科学意义将大打折扣。我在和节目组进行电话连线时强调了这一点,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第三个科考站进行前期调研,在最高点区域将开展钻取冰芯、冰雷达探测、建立自动气象站和天文观测站等科考活动,获得当地百年尺度气候记录和雪积累率、冰下地形和内部冰层结构、气象资料、冰川形变和运动方向等基础数据。

今天我们去的是“南高点”区域,因为和“北高点”区域距离只有十几公里,所以走了不到两小时就到了这个出发以来的第27个宿营点,它也将是我们返程前的最后一个宿营地,作为接下来全面开展科考的大本营。之前的整个科考行动都是三辆雪地车一起行进,拖挂舱体和油桶的三车共同作业不仅行进速度慢,而且无法保证科考项目在Dome-A区域的同步开展。建立大本营后,生活舱、乘员舱、发电舱和航空煤油安置在这里,各位科研人员以此为圆心分头展开Dome-A区域的科考工作。

⊙Dome-A大本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