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4 放弃雪地车(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12月30日宿营地经纬度:76°50'45"S,77°01'32"E海拔2874米,气温-28。2℃,冰厚2650米距离中山站854公里

中山时间上午11点,我们从中继站营地出发了。一路走的比较顺利,4个半小时后,我们就又回到了昨天中途加油发现雪橇断裂的地方,我们就在这里宿营,对燃油和物资进行重新整理,也对我们记者所在的生活舱物资进行了减负。

马上就到元旦了,我们内陆冰盖队要向国内传回地球最南端的新年祝福,我们考虑到南极和北京的时差,更重要的是卫星传送不稳定,决定今天就在营地提前拍摄升旗仪式和祝福,这个节目将在元旦当天的央视一套新闻里播出,还要由李院生队长向观众介绍目前内陆队的工作情况。

老徐和老崔用测定积雪率的标志杆做了一个简易的旗杆插在营地中央。凌晨1点,由这两位机械师在距离祖国14000公里的南极内陆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其他队员面向祖国方向排成一列,右手按在胸口高唱国歌,在地球最南端发回对祖国的祝福,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激动。此时的气温已经接近-30℃,大家都冻的够戗,认真配合我们记者用不同机位拍了几遍升旗的镜头。我以升旗仪式为背景做了一段出镜报道,李院生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因为上新闻节目的时间有限,只给他留了20秒采访时间,老李有些紧张,总是说错,NG了好多次后,才算拍了一段比较连贯的,我拍得手和脸都冻僵了。拍完升旗仪式后,我就赶紧回生活舱编辑,抓紧时间编好后传回国内。

⊙机械师在冰盖上升起五星红旗。

今天传片子还是不太顺利,怎么都找不到信号,看来海事卫星到了高纬度地区还是不好用。目前海事卫星B站只从南纬78°以北传回过视频信号,此次我们要到达的冰盖最高点在南纬80°以南,视频信号能否传回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在南极内陆深处用海事卫星回传节目是传输手段上的一次大胆尝试。这里处于地球的底端,传送信号时,卫星天线板不是冲着天空去找卫星,而是冲着地皮向下放,只有这样才能擦着南极内陆的地表把信号传到天上卫星上。

卫星电话的手柄一直闪着红色三角,这说明信号不稳定。尽管海事卫星的服务范围在南纬75°以内,但是它会发生一定的飘移,出现在75°以南的上空,我们就是利用这个短暂的飘移时间回传片子。因为海事卫星还会调整回正常覆盖范围,所以每次传输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而且能传通的时间也因我们宿营地纬度的变化而改变。我们这次就是一直试到了次日中山时间早上6点(北京时间9点)才找到了卫星,好在升旗仪式的片子只有1分半,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传完了。

每次传完节目就要到生活舱外的雪面上收回放在那里的卫星天线板。这次天线板在零下20多度的户外放置了8个多小时,天线延长线被低温冻住了,锁扣一直拧不下来,天线板就无法拆卸。这个锁扣本来设计得就不太合理,旋钮很小比较难拧,现在戴着手套操作就更费劲了。我们戴的工作手套是Gore-Tex材料制成的,在保暖排湿的前提下已经做的相对轻薄了,但戴上去还是会影响手指的灵活性。

戴手套折腾了半天,锁扣还是纹丝不动,我一下就急了,干脆把手套摘了直接上手拧,这么做肯定操作灵活,但也要冒着手指被冻伤的风险。指头一接触到冰冷的锁扣,它和铁钮马上就被低温冻住了,用力拧了一会儿,延长线才从天线板上卸下来。到后面就觉得手指不那么疼了,冻得已经没触觉了。

⊙Inmarsat卫星覆盖图。

⊙我们在风雪中拆卸海事卫星天线板。

收拾好卫星装置,我通过铱星电话上网查收邮件,今天收到了一封家信,这封信后来被节目组请人配音后在电视上播出了,在回国后的几场报告会中也多次被主持人提及,下面就是这封家人的新年祝福信。科教频道《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特别节目组:对央视第21次南极冰盖科考队随队记者陈晓夏、李亚玮的新年寄语与祝福

夏儿、亚玮:

新年好!

在冰雪茫茫的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征途中,冰盖考察队迎来了热烈美好的红色平安夜,圣诞老人此时正驾驭着雪橇在南极冰原上疾驶,准备为你们南极冰盖考察队送去新年礼物和最美好的祝福——祝愿你们一路健康平安,顺利挺进到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最高峰!这是你俩27年来度过的一个世间不平凡而最有意义的新年,你们的壮举也是送给爷爷、外婆、爸爸、妈妈、哥嫂,大江南北的亲朋好友,中央电视台的同行们,以及祖国同胞们的最珍贵的新年礼物啊!为你和你的队友们感到骄傲、自豪、欣慰!可以想象出冰盖队在南极冰原上度过的这个元旦节日,将是多么热烈、庄重、真诚、简朴、温馨而又美好!

夏儿,每年的辞旧迎新之际,爸妈都会给你写信“盘点”总结你一年的工作及收获。儿子,这一年你过得确实不寻常啊!3部作品荣获大奖,出国旅欧赴法拍片,更为你在2004年有幸参加南极冰盖科考这一人类挑战极限的伟大壮举而自豪和欣慰!不错,继续努力吧!

亚玮,看到你深入冰洞探察深不可测的冰裂隙奥秘的节目时,就如同我们看到晓夏在飓风涌浪翻滚的雪龙号船甲板上冒险拍摄“魔鬼”西风带以及晓夏悬空半吊在直升机时的惊险画面时一样的担惊受怕啊!虽然觉得后怕,但我们作父母的也理解你俩的行动和支持你们的工作。请记住美国摄影记者卡帕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我理解他所谓的“近”不仅是指距离,还包括与拍摄主体的心灵沟通以及相互信任与理解。你们说呢?

挺进Dome-A的全程跟踪拍摄为你们提供了发挥才干和展示科普电视魅力的大舞台,特别是最后200多公里“无人接近之极”冲刺阶段,严寒、风暴、极昼、白化、冰裂隙、缺氧、高原反应等困难随之接踵升级,也是你俩电视传输报道充满悬念与成败未知的关键时刻,现在就要和亚玮及早作好各种应急防范与多种预案准备,与后方及时保持联系,未雨绸缪,安全作业。挺进Dome-A的征程需要大无畏的勇气和理性、冷静、严谨的科学探讨作风,更需要集体英雄主义的团结协作与智慧。在挺进Dome-A的征程中,不仅是战胜极限的过程,也是不断地战胜自我,从中升华陶冶情操的过程。冲顶在即,亲爱的儿子,爸妈祝愿你和队友们一路平安、健康,顺利登顶,圆满完成科考登顶与电视传输突破的“双赢”任务!五星红旗和央视台标定能插在南极最高峰!我们期待着凯旋胜利的这一天!

祝福你和你的队友们健康平安顺利登顶成功!相信过不了几天,就会在电视荧屏上目睹到你们实现这一壮举时的英雄风貌!届时你们——中国南极冰盖科考队的勇士们,将成为南极科考探险史上和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实现电视传输历史性突破的辉煌人物,载入史册。家人和炎黄子孙们都在密切关注着你们,等待着前方胜利捷报传送到祖国和全世界!祝愿你和亚玮以及与你俩同龄的张胜凯,李队、效队和全体队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成功登顶建站!

圣诞老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家人亲朋与你俩以及冰盖考察队的队友们一起共同举杯高歌“平安夜!”祝愿你们新年快乐,祝福你们平安健康顺利登顶,把五星红旗和中央电视台台标插入南极之巅!请捎去家人对冰盖考察队勇士们的真诚问候与祝愿!

夏爸爸和夏妈妈的新年寄语与祝福

2004年12月30日11∶16于厦门

我们必须尊重我们体内的和我们四周的精神力量。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和平,为自己与他人相连而感到幸福。

——凯瑞·刘易斯·托马斯《水晶头骨之谜》

12月31日宿营地经纬度:77°25'38"S,76°59'36"E海拔3030米,气温-26。3℃,冰厚3260米距离中山站920公里

今天醒来时发现右手大拇指像被针扎着一样疼,指肚颜色有些发暗,看来是凌晨脱掉手套拆卸卫星天线时把手指冻伤了,在南极内陆工作要处处小心,几分钟的大意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好在这次冻得不太严重,还没到溃烂的程度,只能靠自体慢慢恢复了。

今天走的路段是软雪带,摩擦力加大使雪地车走的比较吃力。在这种松软的雪面上行驶,雪地车的阴影和雪龙船在海面上的倒影有些类似,以至于有时我会在颠簸中产生幻觉,分不清自己身处雪龙船还是雪地车。北京时间大约晚上11点,我们到达了宿营地,今天完成了66公里的直线路程。

给雪地车加油、发电舱送电、架设GPS测量仪、与中山站电台联系,这些宿营后的工作按部就班,大家分工合作已经很默契了。长时间在南极内陆工作生活,远离社会的环境大大模糊了我们的时间概念。做完宿营后工作,大家坐在生活舱里准备吃晚饭,这才想起马上就要迎来新的一年了,此时距离北京时间2005年元旦零点钟声不到10分钟。可以想象此刻的国内,大家不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等待新年钟声的倒计时,就是一群朋友在外面Happy,香槟正握在手中等待开启,而新年祝福的短信也早就塞满了手机。在祖国1万多公里以外,我们这13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家伙,此时也是围坐在一起,等待着的不是即将敲响的新年钟声,而是正在加热的航空餐。

这个在等待中度过的新旧交替让我永生难忘,13个人捧着半冷不热的航空餐埋头苦吃,车厢里弥漫的咀嚼声比哪一次新年钟声听起来都响亮,大家都没有说话,忙着填饱肚子的同时也许正想着各自的新年祝福。晚饭后,我们拍摄了队员们对家人的新年祝福,面对镜头时大家都很开心,2004年的最后一天就这样度过了。

⊙队员们埋头吃2004年最后一顿饭。

今晚的风很大,新年前夜的一场地吹雪光顾了我们的营地,老队员说在南极大陆,12级以上的暴风是家常便饭,每小时100千米以上的大风就会带来一场暴风雪。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屈原《涉江》

2005年1月1日宿营地经纬度:77°52'12"S,77°08'28"E海拔3150米,气温-23。7℃,冰厚3100米距离中山站970公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