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突破自我的六道跨栏(第1页)
第三篇突破自我的六道跨栏
第十一章跨栏一:面对现实——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面对自己
你需要跨越的第一道跨栏就是面对真实的自己,走自己的路。为此你需要不断扪心自问:“我是否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为自己而活,而不去理会世俗的眼光?我仍活得很不真实吗?一直以来,我不求改变,却只是安于现状——树立了许多目标,却难以持之以恒坚定地使之努力实现?”
当我们碍于旁人不悦的顾忌而不去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做真实的自己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时,我们的虚伪暴露得尤其明显。我们不去努力争取心中所想,却宁愿选择回避本无可避免的冲突。
我们来举下面几个关于家庭庆祝圣诞的方式、应聘新工作以及与心仪的对象约会的例子。每每此时,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把真实的自己封存起来。因为你在审视着令人不悦的自己。这就是不真实的你。
当然,有些时候,正如我刚才所描述的,做别人心中所想,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是一件好事。你希望在圣诞佳节来临之际全家团聚,在面试时有好的表现和发挥,与心仪的对象还有下次的约会。
但长期压抑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乃至失去自我将对你毫无益处。
为了迎合别人而违背自己的意愿,长此以往,你就会失去自我平衡的重心,忽视自身的人格尊严,无快乐可言,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变得妄自菲薄。
因此你的第一道跨栏就是要学会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纵然你会因此而招致旁人对你的不满。
当你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你就能坚持自己心中所想,不会屈服于对你来说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东西,虽然这让你感到不适。如果你决定留下,就该努力改善这段关系;如果你决定离开,就该平心静气地与对方谈妥如何处理好后续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家人及朋友的反对与干预、律师意见的干涉、不易谈妥的房产交易,等等。
明白自己该如何辩驳
冲突本身是不可避免的,可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是看你如何处理它。你也许会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每每说到冲突这个词,就会让人联想起火冒三丈、大吼大叫、怒气冲冲地关上房门、对峙僵持(若僵持不下终有一方妥协而得以分出胜负)、尖酸刻薄、伤害、心烦意乱、闷闷不乐、失声痛哭、大吼对方的名字、侮辱冒犯以及终日憔悴、情绪低落等贬义词。因此,你理所当然地认为,冲突本身是问题的根本。
但你怎么就不能联想到一些与冲突相关的褒义词,冲突也许并不是梦魇的开始,而是幸福的开端。你是否想过冲突过后也许是新的一页,开诚布公、考虑得更加清楚、问题得到解决、多一些沟通而更加了解对方、做最好的自己、同情怜悯对方、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磋商妥协、达成共识、实现共赢、从此过着远离争吵的生活、彼此之间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双方关系得以改善,等等。
冲突本身既不是消极的,也不是积极的,而是中立的。它所起的到底是建设性的作用还是毁灭性的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它。
区分你自己是否真实的一个标准就是看你处理冲突的方式,试着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1。合作性:在争吵中,我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试着去理解对方的观点?我是合作地提问并倾听,还是不合作地置它于不顾,凌驾于它之上?
2。坚决性:在争吵中,我在多大程度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我有足够的勇气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及想法吗?还是我一直不敢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然后,永远记住这两条原则,参照下页图中的模式,选择一种你处理冲突的最典型的模式,可供选择的有:对峙、合作、妥协、避免和适应。
别屈服于格列佛效应
当我的病人们在使用这个模式来解决冲突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发现,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冲突中,他们总是试图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而采用妥协、适应等手段。换句话说,他们正处于模型的三角瓶底。
这是因为,在分歧中,他们的伴侣试图强硬地对抗(见格列佛效应方形图模式的最左上角),这使他们紧张焦虑、坐立不安、不愿还击。
模式二:格列佛效应
也许他们的伴侣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保持缄默,可他们的神情清楚地表明他们蔑视对方(方格左下角)。这种处理冲突的被动挑衅模式类似于威胁恫吓,平息了对方想发动的一场他本该有理必胜的争吵。
模式底下的三角形是格列佛效应的视觉效果图。你是否对这些处理冲突的模式似曾相识?你是否被你伴侣处理冲突的方式吓倒了,因此而感到被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你仍然选择困在此格列佛效应的三角模式中吗?继续迎合对方,避免冲突又或者让步妥协?
你是否用以上的方式与家人度过圣诞节、与上司或同事合作共事、与手艺粗糙的剪发师交涉或对待餐厅随便敷衍的服务态度?
不要再天真地认为你所做的一切能平息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