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跨栏六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标准 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第1页)
第十六章跨栏六: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标准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如果在路上遇到佛陀,杀了他
直到现在,你可能还会问:“贝弗莉,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我该怎么做?我该怎么下这个离开还是留下的决定呢?”
如果是这样,也许你还在期待会有一个最终的佛陀出现,比如说:我!你在期待我还会马上给你提供一个解决办法,一个救世主,一种万能药。你还在期待会有一个“专家”给你引路,还在渴望依靠你认为绝对可以信赖的人就能找到一个拯救你脱离困境的解决办法。然而,正如夏侯惇·康普(SheldonKopp)引用禅宗说的话: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佛陀,杀了他!
这是在告诫你从自身以外的得来的任何一切都是虚假没有意义的,我们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东西是由我们自己给予的。在路上把佛陀消灭了的意思,是不要相信任何一种非来源于我们自身的力量的存在。世上没有任何困难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佛陀,杀了他”是你必须时刻铭记于心的。如果你想跨越这第六道跨栏——树立积极的的价值观和生活标准,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不可逾越的。任何困难都只是相对而言。
请记住那个黄金问题:“谁能替你做决定?”(见第七章)——答案就是我们自己,不是吗?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你所能做的就是树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意识,哪怕这会伴随着顾虑和担忧。你所能做的就是行动,评估,再行动。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你的责任该由你自己承担
你不必一味地按别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而活着,不必活着只为了实现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信仰。因此,别人的期待无所谓对错,这只是属于别人的。对别人来说是对的,对你自己来说未必如此。每个人可接受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独一无二地活着。
大卫和汤玛斯这对情侣为了不惊动父母,一直逃避举办结婚仪式。大卫为了让父母安心,一切都听从父母的意愿,这却让自己很心烦意乱。这也引起了他与伴侣之间的很多争吵、痛苦和疏远。我见到他们时,不仅大卫的哮喘病的发病次数增加了,病情也加重了,一次比一次严重。更糟糕的是,恶劣的状况对他们关系的维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当大卫想要当父母眼中听话乖巧的儿子的不理智想法受到挑战质疑后,他开始作更理性的思考。大卫意识到把父母的感受和地位放第一位,而把自己放第二位,这样做不仅使他自己痛苦,同时也让汤玛斯觉得在大卫的心目中她没有大卫的父母重要。只有让大卫拿出勇气面对现实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父母有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大卫必须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这样,他的一生才不会在遗憾中度过。
大卫和汤玛斯可以选择改变现状,继续维持现阶段的关系,或者选择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接受这段关系将永远不再存在的事实。
两者必选其一,除此之外的一切恐惧和痛苦都是无济于事的。最后,他们选择改变现状,举办了结婚仪式,一起面对大卫的父母,这大大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假如大卫和汤玛斯为了让父母开心而选择服从父母的意愿,不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许会导致更加痛苦的结局,这段关系也许终以失败告终。
通过面对你不容置疑的设想和质疑他们的有效性,你更加宽容了自己,也让自己更加自由开放,开拓进取地面对生活。
实现自身的价值
现实不是一个必然,但是一个根据我们的信仰、知识、感觉和经验做出选择和解读的过程。你是否曾经看过一部对你影响重大而深远的电影?当你从一次全封闭的,死寂般的沉默的阴影中走出来时,你的伴侣开始向你传递一种他认为是全新的,但你却觉得是陈腐的信息。这不是很让人恼火吗?但谁才是对的?或者,在晚餐聚会上你看到一对明显相处不来的夫妇,然而,当你在回家的路上跟你的伴侣说起这段见闻时,对方完全对你所说的感到困惑,察觉不到暗示你们之间不和谐的预兆。
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来自我们自己对事情的解读。下面的情况缘于心理学家约翰·布兰斯福德与门迭塔·约翰逊的论断,对自我认知,他们举了以下例子来说明:
一位妇女正在照着镜子给自己化妆。她仔细地检查了自己的着装,并最后把头发梳理整齐。她边吃早餐边读报纸,并与她丈夫商量一家人去哪里度假。接着,她发了几封邮件。当她经过前门时,她记起了儿子老纠缠她要买一台智能手机。更恼人的是,汽车又启动不了了。她从车里走了出来,气冲冲地把车门关上,又去把她的自行车给找了出来。这么折腾了一番,她已经要迟到了,原先的计划被全部打乱。
现在把以上这段重读一遍,用“政治家”这个词来替换“妇女”。然后再在“妇女”前加上“失业的”这个词,这样改动后,你读起来感觉如何?你对她的看法改变了吗?
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解读都会不同,这源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偏见、喜好、信仰、过往不同的人生阅历、直觉、知识结构,以及心理认知结构,且这所有的因素都具有当即性与瞬间性。我们对他人的看法、主张和期待能被简单地看作是与我们看待自己相当的设想。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而分开,然而有些父母却为了孩子而继续勉强凑合,也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努力改善夫妻关系。
有些人认为,寻求真爱至高无上,人应该果断地离开不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有些人却认为应该对伴侣始终不离不弃,选择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永远地埋藏在心中,让它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
答案自然因人而异。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你必须相信自己,听从自己心中的想法。任何置身事外,罔顾自己感受和意愿的做法都是没有意义的。
行动吧!——虽然很糟糕
现在你可以不必担心会“出错”了。积极的行动无须是完美的。一味地侍机等待最好的时机、最完美的方式去离开对方或说出自己心中想要改善双方关系的真实的想法,只会将事情无限期耽搁罢了。所以,对于正在拖延行动、等待良机的你们来说,你们应该谨记切斯特顿说过的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如果一件事值得你去做,那么你就该去做,哪怕做不好,不要再耽搁了。
不管你做何选择——留下还是离开——你总想两全其美,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何不转变你的想法,考虑一下迈出这哪怕是糟糕的却是跨越性的一步呢?
告诉伴侣什么事让你心烦意乱。
正式向对方提出离婚打算。
拿起电话疯狂地四处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