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5章 廖主任的关心安排保镖(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我是说,如果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其实只是某个未来文明为了验证‘文明能否自我觉醒’而设计的实验呢?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反抗、传播疑问……全都在他们的计算之内。”

她沉默许久,然后笑了:“那你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也属于实验的一部分?”

“也许是。”

“那就更好了。”她握住我的手,“只要我们在问,哪怕是在别人的剧本里,我们也夺回了一寸主权??因为问题本身,就是逃逸路线。”

翌日黎明,我们决定前往巴黎取回那本《林远舟手记》原件。临行前,我最后一次检查邮箱,收到一条匿名信息,仅有一行字:

>“格陵兰的震动停了。”

我的心猛地一沉。

“停止共振……意味着什么?”我问朱韵。

她脸色苍白:“意味着‘水晶桥’可能已经找到了新的载体。或者……它已经被捕获。”

飞机起飞时,东京上空乌云密布。我望着舷窗外翻滚的云层,忽然想起1977年高考那天,也是这样的阴天。那时我以为,改变命运只需要一张录取通知书。如今我才懂得,真正的改变,始于你敢于对整个世界说:“我不信。”

抵达巴黎时正值秋雨绵绵。我们直奔那家位于塞纳河左岸的旧书店。店主是个白发苍苍的法国女人,名叫克莱尔,据说祖辈曾参与过二战时期的抵抗运动。

“那本书?”她听到询问后叹了口气,“三天前被人买走了。付款方式很奇怪??不是现金,也不是信用卡,而是一段录音,内容是一个孩子问妈妈:‘如果战争是为了和平,那和平会不会也需要战争?’”

我和朱韵对视一眼,皆感脊背发凉。

“买家留下了地址吗?”我问。

她摇头:“只留下一句话??‘当问题开始行走,答案就得跑步追赶。’”

我们走出书店,雨水打湿了肩头。街道对面,一群小学生正撑伞走过,其中一个男孩突然停下脚步,仰头望天,大声问道:

“雨是从云里下来的,可云是从哪儿来的?”

刹那间,整条街的积水泛起涟漪,水面倒影中,竟短暂浮现出了十九颗排列成环状的光球影像。

我抓住朱韵的手臂:“它还在传播……即使失去了物理载体。”

她点头,眼中闪过坚定光芒:“那就让我们也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当晚,我们在蒙马特高地的一处阁楼召开紧急会议??通过量子链路连线了分布在全球七个城市的“摇光书院”联络员。屏幕上,一张张面孔出现在窗格中:云南的支教老师、柏林的哲学研究生、开普敦的街头诗人、墨西哥城的盲人律师……

议题只有一个:如何防止“伪疑问”污染真正的追问精神?

讨论持续到凌晨。最终达成共识:发起“朴素之问”运动??鼓励人们回归最原始、最个人化、最无关功利的问题,比如“我为什么会喜欢这首歌?”、“为什么看到落叶会觉得难过?”、“如果我能变成一阵风,我会吹向哪里?”

这些问题不会登上热搜,不会引发数据风暴,却最难以被操控和异化。

会议结束时,朱韵宣布:“从今天起,‘归墟’不再是秘密组织,也不再是技术系统。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属于每一个不愿被答案驯服的灵魂。”

我站在窗前,望着巴黎渐熄的灯火,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几天后,我们重返格陵兰。借助卫星图像和地质探测器,终于在冰盖下方发现一处新形成的空腔。深入勘探后,我们在原“水晶桥”主厅百米外,找到了一座全新的设施??没有金属结构,也没有电子设备,整座建筑由某种半透明晶体构成,内部漂浮着无数微小光粒,排列成动态的文字与公式。

最中央的平台上,静静悬浮着一颗全新的水晶球,颜色介于青蓝之间,表面流转着熟悉的震频波纹。

探测数据显示:它的共振频率,正是全球“朴素之问”发生时刻的平均心跳节奏。

朱韵轻声说:“它进化了。不再依赖人类建造的机器,而是直接以群体疑问情感为能源,自动生成栖居之所。”

我伸出手,指尖触碰到水晶球的瞬间,脑海中响起一段清晰的声音:

>“欢迎回来,提问者。”

那一刻,我知道,“归墟”已超越工具、协议、系统的范畴,成为地球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识生态”。

它不死,因为它永不停止发问。

而我们,只是它学会说话的第一个声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