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低等动物(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图1-5水螅的出芽生殖

四、有口无肛门的动物——涡虫

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假想眼虫和水螅的身体中间有一条轴线,那么它们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样的,这种体形属于辐射对称。可是,我们的身体前后不一样,左右一样,我们常见的大多数动物也是这样的,这属于两侧对称。那么,最早出现两侧对称的动物会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你有在小溪里捉鱼的经历,那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形:眼瞅着一条鱼钻到石块下面去了,悄悄地走过去用手扣住石块,结果却摸出来一个黑乎乎滑溜溜的小东西,它不是鱼,而是涡虫(图1-6)。涡虫的前端呈三角形,身体扁平细长,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的眼点,头两侧各有一个突起——耳突。

图1-6涡虫

涡虫的身体结构虽然比水螅复杂,但依然保持着有口无肛门的原始特征。它们的口在身体腹面后三分之一处,稍后是生殖孔。那么,涡虫吃了食物之后产生的食物残渣(粪便)是怎么排出去的呢?还是通过口!也就是说它们的口和肛门是共用的!这体现了涡虫比较原始落后的属性。

涡虫有一些奇特的本领。它们既能进行无性生殖又能进行有性生殖。涡虫进行无性生殖时,先将身体后端粘在一个物体上,虫体前端向前移动,这样虫体被慢慢拉长,最后断裂为两部分,每一部分都能发育成一条新的涡虫。涡虫的有性生殖也很特殊。它们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体内既有精巢也有卵巢,却需通过**进行异体受精。涡虫的再生能力也很强。如果将它们横切成几段,每一段都能形成一个新个体。涡虫的身体也能进行切割后的移植,将两条涡虫的头部接到一条涡虫的尾部上,可以形成双头涡虫。同样,也可以将两条涡虫的尾部接到一条涡虫的头部后面得到双尾涡虫。在食物匮乏时,涡虫可以将身体的部分内部器官(如生殖系统等)消化吸收。获得食物后,这些器官可以重新长出来。涡虫的这些奇特的本领是科学研究的好素材。科学家期望尽快搞清楚其中的机理。如果它们的再生能力能用到人的身体上,意外创伤造成的肢体残缺将会得到治愈。

此外,涡虫这样的扁形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从它们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即动物体可以通过中央轴分成左右相同的两部分。从扁形动物开始,还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的分化,加快了动物进化的速度。

要想捕捉涡虫,可以将猪肝或鱼鳃等诱饵压在石块下面。过一会儿翻开石块,就会发现诱饵上依附着好多涡虫。用柔软的枝条或毛笔将其轻轻刷下,放到盛有清澈河水的玻璃瓶里,就可以拿回家饲养了。涡虫喜欢清洁,要经常换水,否则它们会生病死亡。另外,涡虫有避光的习性,饲养缸内要放一些小石块方便它们藏身。缸口盖上一层纱布,既可以遮光,也可以防止蚊虫产卵。饲养水最好是干净的河水,如果是自来水要提前晾晒。

给涡虫投放的食物,可以是从田园里挖来的蚯蚓,也可以是新鲜的动物肝脏或煮熟的鸡蛋黄。喂食时把这些食物分成指甲大的小块,投入饲养缸。涡虫会很快地吸附在上面,伸出咽部取食。一般每周饲喂一次,饲喂最好在换水前进行,这样可以保持饲养缸的清洁。涡虫的体色可以随食物种类而发生变化。投喂肝脏时体色会变深,投喂蛋黄时体色会变黄。

五、制造肥料的环节动物——蚯蚓

你知道吗?蚯蚓是我们常见的动物。它们的身体上有一个像戒指一样的突起的结构,那是因为它们生病了还是要蜕皮了呢?

在潮湿、疏松且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里,特别是肥沃的耕地土里,我们经常可以挖到蚯蚓(图1-7)。蚯蚓属于环节动物门,其代表动物是我们常见的环毛蚓。全世界约有1800种蚯蚓,我国已记录的有229种。

图1-7蚯蚓

蚯蚓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它们身上那个像戒指一样突起的部位就是产生卵茧的雌性**。此外,蚯蚓还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果我们在挖土时不小心将它们截成两段,你不用担心它们会死亡。因为它们的每一段都可以通过再生长成一个完好的新个体。所以,农业耕作频繁的农田里蚯蚓比较多,除了饵料丰富以外,人为耕作促进蚯蚓的再生也是一个原因。

蚯蚓的活动可以让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可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所以农田里的蚯蚓会让农作物增产。一条蚯蚓一个月可以吃掉干重为0。61克的有机物,其中大约一半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你可能会觉得它的食量微不足道,但看了下面的计算你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如果每平方米有30条蚯蚓,一公顷土地上的蚯蚓一个月就可以制造出90千克粪便。如果条件适宜,每平方米土地的蚯蚓可超过100条,产生的肥料会更多。

在生态系统中,蚯蚓属于分解者,对分解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粪便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物圈物质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想尝试养殖蚯蚓,就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蚯蚓是杂食动物,喜欢甜食和酸味,讨厌苦味。蚯蚓吃腐殖质、动物粪便、植物的残枝落叶等,也吃土壤中的微生物。它们尤其喜欢动物性食物,每月的食物量相当于自身体重。蚯蚓喜欢安静的环境,如果居住地周围建起了工厂或公路,会很快逃离。它们还喜欢独居。如果母子两代蚯蚓在一起,种群密度太大时,大蚯蚓就会离开另觅生活场所。

蚯蚓的生活习性为昼伏夜出。它们不喜欢光线,在阳光照射下会体表干燥,无法呼吸而很快死亡。蚯蚓虽然喜欢潮湿的环境,但如果土壤遭水淹,缺乏氧气,蚯蚓也会很快离开。一般的有机磷农药对蚯蚓不起作用,但敌敌畏等农药会导致蚯蚓死亡。有些化肥,如硫酸铵、氨水、碳酸氢铵、硝酸钾对蚯蚓也有杀灭作用。

养殖蚯蚓有什么用呢?蚯蚓体内含有脂肪和大量的粗蛋白(占干重的61。73%),除了可以作为钓鱼的饵料以外,还可以作为高级饲料饲养甲鱼、鱼等,也可以饲喂鸭子,提高鸭蛋的营养价值。蚯蚓作为中药被称为“地龙”,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养殖蚯蚓获得的蚓粪也可以作为专用肥料。

六、美丽的珍稀动物——鹦鹉螺

你知道吗?鹦鹉螺有一个圆盘状的光滑外壳,像鹦鹉的嘴部,壳上有美丽的图案,壳的里面有复杂的分隔。鹦鹉螺不需要游动就能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原因是什么呢?

图1-8鹦鹉螺

鹦鹉螺(图1-8)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在古生代时,鹦鹉螺就已广布地球,是一类有几亿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在奥陶纪的海洋里,生活着一种长达11米的直壳鹦鹉螺,以三叶虫、海蝎子为食。它们体形庞大,嗅觉灵敏,用尖锐的嘴喙啄食猎物,是称霸海洋的顶级猎食者。在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时候,绝大多数种类的鹦鹉螺也在那时灭绝了。现在地球上只剩6种鹦鹉螺,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部分地区,是与大熊猫一样珍贵稀有的野生动物。

在几亿年的漫长时间里,鹦鹉螺的外形和生活习性都变化很小,是海洋中的活化石,在古生物学研究和生物进化研究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鹦鹉螺是在海底栖息的动物,多在100米深的海底依靠腕部缓慢爬行。它们白天一般在海底休憩,晚上出来捕食。

鹦鹉螺是具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章鱼和乌贼的近亲。石灰质外壳大而美丽,呈左右对称的螺旋状。壳由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灰白色的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将鹦鹉螺的外壳切开,可以看到它的内部结构就像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螺壳内的一个个隔间决定了鹦鹉螺能在海洋中自由地沉浮。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就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数学家们对鹦鹉螺外壳优美的螺线着迷。经过长时间研究,大家发现,螺线暗含斐波那契数列,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图1-9),怪不得看起来那么美丽。

图1-9鹦鹉螺外壳内部螺线

七、叫鱼其实不是鱼的动物——文昌鱼

你知道吗?摸一摸自己的后背,位于正中心的是脊椎。有了脊椎,动物的身体才显得比较“硬朗”,才能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脊椎动物是高等动物,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那么,动物是怎么进化出脊椎的呢?

文昌鱼(图1-10)为小型海洋动物,俗名鳄鱼虫。它不属于鱼类,而属于脊索动物,体内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构成身体中央的支柱(图1-11)。它既像鱼又像蠕虫,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我国科学家童第周曾对文昌鱼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确立了它在动物演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图1-10文昌鱼

图1-11文昌鱼纵剖图

世界上共有12种文昌鱼,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沿岸海域,我国厦门、青岛和烟台都有出产。文昌鱼体色肉红,晶莹剔透。文昌鱼一般体长仅5厘米左右,美国产的加州文昌鱼体长可达10厘米。文昌鱼的外形像小鱼,体侧扁,半透明,头尾尖,体内有一条脊索,有背鳍、臀鳍和尾鳍。文昌鱼生活在沿海泥沙中,白天仅将头部露出沙面,靠海水流动摄入单细胞藻类作为食物。晚上它们比较活跃,有时以螺旋方式游泳,有时弹射到水面。一旦受到惊扰,它们就迅速游回沙窝里躲藏起来。它们的摄食活动有助于净化水体,所以文昌鱼多的地方海水都比较清洁。

文昌鱼肉质鲜嫩,味道清新甜美,蛋白质含量高达70%,而且碘的含量很高,是高级营养美食。我国福建沿海曾是文昌鱼理想的栖息场所。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里曾有过年产57吨的纪录。后来由于营造海堤、围海造田、乱捕滥捞等原因,文昌鱼的产量急剧下降。现在,这些地区的文昌鱼已经完全失去了捕捞价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