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动物的利用与珍稀动物(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与我国邻近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地也有分布。由于人为捕杀和栖息地被破坏,野生穿山甲的数量迅速减少,我国已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它们的视觉很差,主要靠灵敏的嗅觉寻找食物。穿山甲昼伏夜出,遇到危险时就将身体蜷缩成球状。如果有野兽啃咬,穿山甲能通过肌肉的运动让甲片做出切割动作,令捕食者的嘴巴受伤。穿山甲拥有能伸缩的细长舌头,舌头上带有黏液,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吃昆虫的幼虫等。在漆黑的夜里,穿山甲通过灵敏的嗅觉找到蚁穴,接着用强健的前爪掘开蚁穴,在蚂蚁蜂拥而出的混乱时刻,用带有黏液的舌头将它们成群地粘住吃掉。穿山甲的胃能容纳500克食物,胃壁上有很多“S”形皱襞,借助吞食的小沙粒将白蚁等食物磨碎。它们在保护森林、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一只3千克的穿山甲,就可以保护20万平方米的森林免受白蚁的侵害。现在,天然林越来越少,营养结构简单的人工林更需要穿山甲的保护。如果没有了穿山甲,人类对付破坏森林的白蚁,也许只能使用农药了。

要保护穿山甲,不单单要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防止人类的乱捕滥杀。

我国特有的鳄鱼——扬子鳄

图10-6扬子鳄

扬子鳄(图10-6)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短吻鳄,也是世界上体形最细小的短吻鳄品种。因为它的外形特别像我国古代先民崇拜的“龙”,所以俗称“猪婆龙”“土龙”。

扬子鳄成体全长可达2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腹甲较软;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扬子鳄生活在湖泊或沼泽的滩涂地带,有高超的挖洞本领,它的洞穴有出入口,有通气口,里面错综复杂,宛如地下迷宫。扬子鳄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有时也袭击家禽,所以曾被当作有害动物大量捕杀。扬子鳄6月在水中**,体内受精,7~8月产卵,卵比鸡蛋略大,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此时天气炎热,再加上草腐烂放出的热量使卵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扬子鳄有冬眠的习性。

扬子鳄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少、濒临灭绝的古老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对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但是,自20世纪以来,扬子鳄生活的池塘和浅滩多数被开垦成鱼塘、农田,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再加上人为捕杀严重,导致这种古老的动物濒临灭绝。目前,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稀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稀的荒漠大型地栖鸟——波斑鸨

图10-7波斑鸨

波斑鸨(图10-7),属鹤形目鸨科鸟类,属世界濒危鸟类,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波斑鸨是大型地栖鸟类,身体全长约70厘米,外形像鸡,但它的脚只有三趾(鸡爪为四趾),体重1~2。5千克。波斑鸨的头顶上有羽冠,颈部有松散的羽束。胸部至尾下覆羽白色,背部、翅和尾上覆羽呈浅沙黄色,点缀有弯曲的波纹状起伏黑色斑点,故名波斑鸨。波斑鸨是一种典型的荒漠半荒漠鸟类,多栖息于年降雨量低于220毫米、视野开阔、地势平坦而有轻微起伏的干旱平原或半荒漠地带。波斑鸨喜欢集群外出觅食,生性机警,视力特别敏锐,善于奔跑,善于利用开阔的栖息地躲避沙狐的捕食。遇到危险时,它会隐身于草丛里,利用身体的保护色隐蔽自己。波斑鸨体重较大,起飞的时候需要张开双翅不停地扇动,同时快速奔跑加速。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它也可以直接起飞。波斑鸨飞行的高度较低,但可以中途不落地坚持很久。为了省力,它也常常像鹰那样张开双翼,借助气流滑翔。天气炎热的时候,波斑鸨会躲在沙地上的猪毛菜下面纳凉,由于羽毛的色彩与生存环境非常接近,它在休憩时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波斑鸨食性很杂,以多种盐生、旱生植物的芽、果实和鳞茎为食,春夏季也取食蝗虫、蟋蟀、甲虫、白蚁、蚂蚁等昆虫和蜘蛛、蝎子等。

波斑鸨有3个亚种,即加纳利亚种、非洲亚种和亚洲亚种。亚洲亚种的分布区从阿拉伯半岛中部,经中东地区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各国,直到我国西北部和蒙古国。在我国,波斑鸨分布于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北部。近几十年来,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扩大和过度放牧,波斑鸨的栖息地破坏严重,再加上狩猎等原因,波斑鸨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下降。2012年,波斑鸨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波斑鸨的数量锐减已引起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1997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阿联酋国家鸟类研究中心开启了为期8年的科研合作,开展波斑鸨的保护研究。2008年,双方再次签署了为期5年的科研合作协议,开展保护与监测。阿联酋国家鸟类研究中心多年来开展波斑鸨的人工饲养繁殖,2008年成功繁育出波斑鸨1000多只。

头顶钢盔的“飞机鸟”——冠斑犀鸟

图10-8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图10-8)属于犀鸟科,别名斑犀鸟,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冠斑犀鸟属于大型鸟类,全长75厘米左右。它的喙超过30厘米,喙上有像钢盔一样的盔突,非常引人注目。冠斑犀鸟的枕羽延长成冠状,喉两侧有淡黄色斑。上体黑色,除后颈和腰外,均有金属绿色光泽。两翅和尾的金属光泽更为耀眼,翅缘、飞羽和尾羽先端都呈白色,但尾羽先端的白色较宽。飞翔时它的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很像一架飞机,再加上它飞翔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很大,所以人们又叫它“飞机鸟”。

冠斑犀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冠斑犀鸟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以植物肉质果实、种子和昆虫等为食。

冠斑犀鸟一雌一雄组成一个家庭,配对几乎是终身制的。冠斑犀鸟繁殖期为4~6月,筑巢于悬崖峭壁上的石洞、石缝或树洞里。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表面粗糙多孔。雌鸟伏居在洞穴里孵卵育雏,进入洞穴,即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腐木等堆在洞口,雄鸟也在外面用湿土、果实残渣等将洞穴封闭,仅留一裂缝,雌鸟可伸出嘴尖于洞外,接受雄鸟的喂食,经过6~8周,到雏鸟快要飞出时,才啄破洞口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冠斑犀鸟奇特的封闭式繁殖习性虽然能够保证雌鸟和雏鸟不被天敌袭击,但在不法的偷猎行为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外出觅食的雄鸟惨遭偷猎者捕杀,雌鸟和雏鸟由于得不到食物供给,最终被活活饿死在洞中。

由于森林面积锐减,冠斑犀鸟的栖息地被破坏,再加上偷猎严重,冠斑犀鸟已经越来越少了。我国在1997年将它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高原精灵——藏羚羊

图10-10藏羚羊

藏羚羊(图10-10),被称为“青藏高原的精灵、可可西里的骄傲”,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藏羚羊属于偶蹄目牛科山羊亚科藏羚羊属,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体形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更健壮。藏羚羊体长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雄性肩高78~85厘米、体重35~40千克,雌性肩高70~75厘米、体重24~28千克。

藏羚羊主要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包括青海、新疆东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范围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偶尔有少数由此进入印度境内。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种,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寒荒漠和高山草原、草甸地带,尤其喜欢水源附近的平坦草滩。藏羚羊生性胆小多疑,常隐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个小浅坑,将整个身子匿伏其内,只露出头部,既可以躲避风沙,又可以发现敌害。藏羚羊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到溪边觅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等。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性合群,11~12月**。少数种群不迁徙。由于生存环境过于艰苦,藏羚羊的个体寿命较短,在正常情况下,雄性寿命仅有7~8岁,雌性寿命最长不超过12岁,因此藏羚羊种群虽然庞大,却非常脆弱,一旦濒危就很难恢复。

藏羚羊身上的羊绒特别优异,质轻柔、保暖好、弹性强,是举世闻名的“软黄金”。一条用300~400克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指羊绒披肩)售价上万美元。而一只藏羚羊只能剪取100~200克羊绒。由于藏羚羊奔跑迅疾,难以活捉,因此盗猎者均采取简单残暴的屠猎方式,杀羚、取绒。所以,一条“沙图什”需要以3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1990年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大约有100万只,1995年下降到7。5万只。由于偷猎者为了获取皮张而进行的疯狂猎捕,藏羚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成为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藏羚羊和其他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中国于1983年成立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2000年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成立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年底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际上,藏羚羊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其身体器官和衍生物被禁止贸易。

荒漠精灵——高鼻羚羊

图10-11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图10-11)又叫大鼻羚羊,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鼻孔长在最尖端,得名“高鼻羚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春夏秋三季大部分体毛呈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毛呈灰白色。体长100~150厘米,肩高63~83厘米,成年雄性重37~60千克,雌性重29~37千克。雄性具角,长28~37厘米,基部约34具环棱,呈琥珀色。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中药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嗅觉、视觉均非常灵敏,既可用嗅觉察知天气的变化,又可靠视觉察看1千米以外的敌害。高鼻羚羊常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山坡地带。高鼻羚羊善于奔跑,最高速度可达60千米时。即使是刚出生5~6天的幼体,奔跑的速度也有30~35千米时。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高鼻羚羊于秋末冬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6个多月,每胎1~2仔。

我国是高鼻羚羊的原产国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北部地区。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及过度猎杀,这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在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已经灭绝了。目前,我国已从国外引种高鼻羚羊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生种群进行实验和研究。

似牛非牛的动物——羚牛

图10-12羚牛

在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高山地区,生活着一种大型偶蹄动物——羚牛(图10-12)。在不丹,羚牛被称为国兽,它也是世界公认的珍稀动物之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