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讲 清唱剧Ⅰ 早期宗教元素老巴赫与同时代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一讲清唱剧Ⅰ:早期、宗教元素、老巴赫与同时代人

音乐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清唱剧创作恰好也是在1600年,与第一部歌剧出现的年代吻合。清唱剧属于大型声乐作品体裁,包含了乐队、合唱和独唱,在17世纪初很难划清歌剧与清唱剧之间的界限,因为清唱剧也使用合唱、独唱,有角色分工,也有咏叹调。

其与歌剧的主要区别大约是:清唱剧一般不在剧院上演,演出地点大多是教堂或者音乐厅;清唱剧演出不使用布景,也不着戏装;通常情况下没有任何舞台调度,演员更不需要表演,所以“Oratorio”这个词在中国被译成了很恰当又很有中国戏曲味道的“清唱剧”。港台地区以前把“Oratorio”翻译为“神剧”,大意是通的,因为清唱剧在19世纪之前绝大多数是宗教题材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亨德尔的有些清唱剧就取材《圣经》故事之外,还有,譬如英国作曲家蒂皮特的《我们时代的孩子》虽然也是清唱剧,但是却以现实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入剧,等等,因此,清唱剧这样的译法还是比较合适的。

清唱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拉丁文的《但以理书剧》(LudusDanielis),即根据《圣经·但以理书》内容而写的戏。到文艺复兴时期被弗莱芒乐派发展成更为成熟的形式(引入了对话式的经文歌)。

早期的清唱剧——卡瓦莱利和蒙特威尔第

卡瓦莱利像

西方音乐史公认意大利作曲家卡瓦莱利(Emiliode’Cavalieri,ca,1550—1602)创作的《灵与肉的表现》(Rappresentationedianimaedicorpo)为第一部清唱剧。卡瓦莱利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得很少,我们现在仅仅知道卡瓦莱利父亲非常喜欢艺术,还是米开朗基罗的朋友,曾经是一位风云人物,天才的作曲家、管风琴家、精明的外交家、行政官员。从1578年至1584年,卡瓦莱利的清唱剧就经常在圣马切罗大教堂、祈愿大厅等地上演,他把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的教堂歌剧形式称为“舞台清唱剧”(Rappresentazione),这些作品为卡瓦莱利赢得了广大罗马观众的认可,在他生前人们已经把“Maestro”(大师)的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1588年9月,卡瓦莱利来到佛罗伦萨,在美第奇家族宫廷内担任“艺术顾问”,他还加入了著名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Fiorentine),这是当时一个松散的艺术家组织,参加的有学者、艺术家、赞助人等,他们经常聚会,争辩艺术问题,并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加以试验、实践。卡瓦莱利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早期合唱音乐的形式做了有益的深入探索,也有不少专家认为正是他的舞台清唱剧实践导致了歌剧的产生。在卡瓦莱利之前,清唱剧没有什么戏剧性可言,也不适合舞台表演,卡瓦莱利使之更趋戏剧化,奢华的风格、丰富的旋律使之更适宜舞台表演。《灵与肉的表现》大概于1600年2月在罗马首演,今天有些学者将这部作品定为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不过准确地说它更像是一部歌剧,当日演出时全体演员着演出服装,并且在舞台上需要走动并做出规定的造型,首演后不久作品马上被印刷出版。

我们最后一次在文献上查阅到卡瓦莱利的出现是在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梅第奇家的公主结婚时,卡瓦莱利创作了祝贺的清唱剧,此后,他回到了故乡罗马,在那里卡瓦莱利突然病情加重,后来双目失明,不得不延期离开罗马,最终他没能离开,1602年3月11日卡瓦莱利在故乡离开了人间。

与卡瓦莱利同时代还有一位以创作歌剧闻名的作曲家,他就是蒙特威尔第,其实,蒙特威尔第也写过清唱剧,他谱写的音乐标示了一种转型时期的风格,从古老的复调音乐过渡到较富有戏剧色彩与旋律性的和声语言,而且蒙特威尔第还特别借鉴了世俗牧歌与歌剧的一些手法、素材并运用到自己的合唱音乐之中。

蒙特威尔第

1624年,蒙特威尔第为威尼斯狂欢节创作了著名的清唱剧《坦克雷蒂与克罗林达之争》(IlentodiTancredieda),作品取材于塔索的同名诗歌。这是一部充满力量、色彩绚烂、富于强大感染力的作品,有舞蹈场面,也有叙述者精彩的描述性对白,讲述者与合唱共同承担了演唱塔索诗歌原文的任务。《坦克雷蒂与克罗林达之争》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年轻的十字军战士坦克雷蒂爱上了敌国美丽的撒拉逊少女克罗林达,在耶路撒冷围城期间,他们偷偷在城外见面,难舍难分,但白天当他们在战场上相遇的时候,坦克雷蒂没有认出已经穿上了骑士盔甲的克罗林达,他刺中了自己的心上人。当他俯看垂死的敌人时,奄奄一息的克罗林达才揭开盔甲的面罩,最后克罗林达死在了情人的怀抱之中,可能这也是诗人为一段无望爱情能够想出的最好结局了。

“清唱剧之父”——卡里西米

到17世纪上半叶,清唱剧在意大利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作品的篇幅变得越来越大,同时角色的分配也呈细化的趋势。比如,意大利作曲家乔万尼·弗兰西斯科·阿内里奥(GiovanniFranerio,c。1567-1630)在1619年创作的清唱剧,长度已达到20分钟左右(14个唱段),角色上也已经细分,独唱则包括圣保罗(男高音)、福音史家(即叙述者,男高音)、天堂之声(男低音)、亚拿尼亚(男高音)等。

除了卡瓦莱里,清唱剧早期历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被誉为“清唱剧之父”的意大利作曲家卡里西米。贾科莫·卡里西米是个制桶匠的儿子,出生在罗马东南部山区一个名叫马里诺的山村。18岁时卡里西米到梯沃利的教堂唱诗班当歌童,此后不久他就在这座教堂担任管风琴师,1628年他来到阿西西担任圣鲁菲诺教堂的音乐指导。24岁那年,卡里西米赴罗马的耶稣会学校学习,当然主要课程是神学而非音乐,此后他便出家当了僧侣。8年之后,也就是1637年,他被正式颁布神职和音乐职位(均在圣阿柏林纳大教堂),从此卡里西米定居罗马,直到37年后去世,为此他甚至拒绝了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聘请。

耶弗塔,《圣经》中备受关注的人物

在音乐史上,有评价认为卡里西米是将巴洛克音乐引入罗马的最重要的作曲家,这一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在卡里西米现在存世的为数不多的弥撒中,[1]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显的复调音乐传统。而卡里西米在清唱剧方面的成就更是为人瞩目,卡里西米大约创作过18部清唱剧,[2]他的清唱剧借鉴了此前出现过的所谓“圣歌剧”和一些为劳德琴[3]写的器乐曲的创作手法,正是卡里西米最早(起码在目前发现的音乐文献涵盖范围内)将戏剧性风格引入到清唱剧之中,使之区别于一般的康塔塔,他还第一个设立了清唱剧中叙述者的角色,这些都奠定了现代我们习以为常的清唱剧模式,卡里西米正是这种形式的探索者、实践者与奠定者。他的主要清唱剧作品包括:《亚伯拉罕和以撒》(AbrahametIsaac)、《伯沙撒》(Baltazar)、《所罗门的审判》(Judionis)、《耶夫塔》(Jephte)、《约伯》(Job)、《以斯贴》(Esther)、《魔鬼》(Lucifer)等。

卡里西米的绝大部分清唱剧都使用拉丁文脚本,拉丁文是教堂使用的官方语言,因高深难以在平民百姓中普及,而卡里西米的选材则无一例外地出自《圣经·旧约》。卡里西米对人声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其作品的薄弱环节在于器乐伴奏,往往缺乏色彩、形式单调,大多只使用两把小提琴、大提琴与管风琴,不过也许这种朴素的伴奏是由卡里西米保守的宗教音乐捍卫者的责任心所致。

《耶夫塔》是卡里西米流传至今的清唱剧名作,作品甜蜜优美的旋律、巧妙的声乐处理与极富独创精神的和声语言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从叙述者(角色是历史学家)的引子开始,叙述者交代了耶夫塔与亚扪人的战斗,接着耶夫塔以明朗清晰的宣叙调演唱自己对上帝庄严的誓词,他将把凯旋归来后第一个遇到的人奉献给上帝。在合唱(分成6部)4小节引子之后,卡里西米开始描绘一场耶夫塔与亚扪人的空前的战斗,音乐转成快板,两位女高音陈述耶夫塔所向披靡的进攻,男低音则描绘了亚扪人在耶夫塔与上帝的威力面前魂飞魄散的狼狈。

叙述者简洁地告诉观众战斗以耶夫塔的胜利告终,在亚扪人哀叹自己的失败后,场景进入了耶夫塔凯旋荣归的场面,耶夫塔的女儿伊碧丝得知父亲的捷报后载歌载舞地欢庆胜利,但她的咏叹调却被女声二重唱打断。父亲无论如何没有料到竟然是女儿第一个出来迎接自己,合唱随后唱起了称颂神的赞歌,耶夫塔痛苦地回想起自己的誓言,他不得不把这可怕的变故告诉女儿,伊碧丝悲痛欲绝。与亨德尔同名清唱剧的明朗结局不同,卡里西米的清唱剧尾声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伊碧丝答应父亲自己将终身不嫁奉献上帝,从此隐居深山,卡里西米最后为伊碧丝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咏叹调,合唱在高音区重复了她的旋律,仿佛来自天国的召唤。

宗教题材,世俗音乐,戏剧元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