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天幕讲古论推恩阳谋削藩动四方(第2页)
这第一步,就是舆论先行,动其心。
在朝廷的暗中资助下,无数能言善辩的游方文人、口若悬河的民间说书先生,如同蒲公英的种子一般,涌入了长沙、上庸等各大封国。
他们在最热闹的茶楼酒肆,在人流最密集的市井乡野,开始讲述着一个个被精心改编过的上古故事,吟唱着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新编民谣。
“说的是那上古唐尧,何等圣明!他有十子,不分嫡庶,皆封于外,共享天下富贵!”
“各位看官,且听我唱一段新曲儿:‘可怜王家次子郎,空有贵血着布裳。长兄独占千顷地,弟兄只能望空梁……’”
“听说了吗?上古的圣王,都愿意让自己的子孙均沾雨露,不分嫡庶长幼,人人有份,那才是真正的仁德啊!”
这些言论,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挑动起了那些非嫡长子的王公子弟们心中被压抑已久的渴望、嫉妒与不甘。
一时间,各大封国内暗流涌动,诸王之子的府邸中,宴饮少了,密谋却多了起来。
等到舆论铺垫得恰到好处,气氛烘托到了顶点,一封来自咸阳的“恩诏”,便由天使郑重其事地送到了长沙王,以及天下所有诸侯王的案头。
天幕之上,诏书的内容以醒目的金色隶书,一字一句清晰呈现:
“……朕念及诸王血脉,皆为宗室栋梁,国家干城。然长子袭爵,乃是古制,朕亦不便更改。”
“只是,朕常不忍见长兄之外,诸公子空有贵胄之身,却无寸土之封,终日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朕每念及此,心中实为不忍!”
“故特开天恩,准许诸王为诸子前途计,可上书奏请,分封其土于诸子,以彰父子之亲情,手足之义气。”
“凡受分封者,朝廷必准其奏,并加封为列侯,赐金印紫绶,使其永享富贵,为我大秦永镇藩屏……”
这份诏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天子的“仁慈”与“体谅”,通篇没有一个“命令”的字眼,全是“朕不忍心”、“准许你们奏请”的商量口吻。
然而,章台殿内,无论是嬴政还是李斯,看到这份诏书,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这哪里是什么恩诏,这分明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诸侯王们愿意按照天子的诏书做吗?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他们绝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将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分割得七零八落。
但是,他们能拒绝吗?
拒绝?诏书上说得明明白白,这是天子“不忍心”看到你们的儿子没有封地,才“特开天恩”啊!
你拒绝,就是不识抬举,就是对抗天子的仁慈!
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向你的儿子们交代?
那些早就被舆论挑动得心痒难耐、野心勃勃的儿子们,会怎么想?
他们只会觉得,是自私的父王挡了他们的前程!
是咸阳的皇帝陛下想给他们富贵,而父王却要让他们一辈子当个空头公子!
到时候,父子反目,兄弟阋墙,整个王国必将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之中。
而远在咸阳的昭武帝,只需坐山观虎斗,等到他们两败俱伤,便可轻易介入,收拾残局。
可如果接受呢?
接受,就意味着主动将自己强大的王国,一分为五,一分为十,甚至更多。
一个强大的长沙国,会变成十几个小小的列侯国。
这些新的列侯,名义上是你的儿子,可他们的爵位和封地,是得到了皇帝的承认和册封才合法的!
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直接来源于中央朝廷!
如此循环往复,儿子再分给孙子,一代代分下去,不出三代。
所谓的诸侯王,将只剩下一个空头衔,其势力将彻底化整为零,再也无法对中央构成任何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