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

一、生平事略

&Bandura(1925—)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出生在加拿大西部阿尔伯达省的一个小镇,小学和中学都是在镇上仅有的一所学校度过,学校只有两位老师,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己。后来他进入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毕业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专攻临床心理学,因为此校以研究学习过程卓越而著称,在那他获得了自己的硕士(1951)及博士学位(1952)。当时班杜拉仍对学习论在临床现象上的应用感兴趣。在一次接受访问时,他说:“极有兴趣以可付诸实验的概念,来表达临**的现象,并认为站在一个临床工作者的立场,有责任来评价某种方法的功效,在不知其治疗功效之前,决不对患者施行治疗。”(Evans,1976,p。243)当时他受霍尔的学生斯宾塞影响很大,接受了仔细的概念分析和严谨的实验研究观念;同时他也深受多拉德和米勒的影响。

在威其塔经过一年的博士后临床实习工作之后,1953年班杜拉来到斯坦福大学任教至今,期间他积极推进社会认知方法理解人类行为,开始他对心理治疗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家庭形态进行研究,因而研究儿童攻击行为。他和他的第一个研究生沃特斯共同研究攻击行为的家庭因素,引起了对人格发展中模仿过程的重视,亦即人格发展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习得。他这些有关模仿过程的发现和一连串的实验研究,写成了《青少年的攻击行为》(AdolestAggression,1959)和《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SayDevelopment,1963)两本书。班杜拉认为自己之所以从事多方面的研究,目的在于发展一个更为完整的人类行为理论,以加深对人类潜能各层面的了解。1986年的著作《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SodationsofThoughtAndA)是班杜拉自成一家之言的代表作,他强调人类在人格发展与治疗改变上的可能性。他的近期著作侧重探讨人类动机和自我效能感,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trol)。

班杜拉曾获多项著名的专业荣誉。在1974年,他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他荣获学会的杰出科学家贡献奖,并当选为美国文学和科学院院士,表彰他堪为“研究者、教师与理论家的大师典范”。

二、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班杜拉既反对激进行为主义者把人视为环境的机械产物,也不同意人本主义那样把人看成能完全控制环境的决定者。他提出了自己对人的客观看法:人的行为是主客观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交互作用论(reciprocaldeterminism)。

班杜拉提出了交互作用论的概念,也就是说,行为的外在决定因素(例如奖励和惩罚)与内在决定因素(例如信念、想法、预期),都是交互影响中的一部分,不仅各自影响行为,也会互相影响。简单地说,行为(B)、个人(P)和环境(E)这三个因素,任何两项都是有交互作用存在的(图7-1)。

图7-1班杜拉的交互作用模型

班杜拉将环境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某种情境中的所有人都相同的,称为潜在环境(potentiale),另一种是由个体行为所创造的,称为实际环境(aviro)。例如,一个友善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所创造的环境是充满奖赏而极少惩罚的。班杜拉同意机会自己创造的说法,但是他更认为迈向成功的环境也可以自己创造。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多少说明这种影响。

在先天与后天问题的争论上,班杜拉认为大部分行为(除了基本反射动作以外)都是学来的,先天因素作用不大。但班杜拉也认为遗传因素,如体型、生理成熟的速度与外表会影响人们所接受的强化,特别是在童年时期。笨拙的或外貌不吸引人的小孩和漂亮的小孩所接受到的强化是不同的。童年时期的学习可能比成年时期的学习更具有影响力,而影响我们的自我效能感的内在表现水平,是在童年时期建立的并伴随着一组好的或理想的行为,然而习得新的表现水平和理想的行为也可能取代它们。人们并不会被早年接受的强化束缚。

(二)理论要点

班杜拉非常强调认知在行为获得与保持中的作用,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观”(soitiveview)。

1。学习类别

人格发展基于人类的学习上,班杜拉在学习的种类上,补充了观察学习和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observati)是指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而产生学习,在观察学习中,被观察的对象就是“榜样”或“示范者”(model)。这种观察学习可以节省许多尝试错误的过程,也称为无尝试学习(notriallearning)。观察学习可以是动作、语言、情感或思考方式的行为。孩子能够通过观察父母、同伴等的言行学习为人处世、言谈话语和行为举止的方式,以及流行时尚,等等。班杜拉(1973)认为媒体中的暴力行为,会对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他认为,观看暴力影视作品多,有可能会助长攻击倾向。

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时,人不是机械模仿,而是有积极思考,最终习得的行为也会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观察学习包含着内部认知过程的多种因素,而且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也就形成了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第二个阶段是保持过程,以“心像表征系统”(imagiionalsystem)和“言语表征系统”(verbalrepresentationalsystem)两种方式在记忆中来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并保持。第三个阶段是动作再现过程,就是将先前编码的心像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真实再现。第四个阶段是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人们对榜样的注意和是否作出所观察的行为,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观察者不仅通过观察习得行为,同时也观察到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孩子观察到母亲见蛇表现出恐惧,他随之也会对蛇产生同样的恐惧情绪反应,尽管他也许从未和该事物接触过。班杜拉(1986)把这种经由观察他人行为而习得情绪反应的过程称为替代学习(vicariousing)。许多青少年在电视上看见某些明星穿着某种品牌服饰,也就对它趋之若鹜。事实上,我们平时对许多原属于中性的人或事物所存的惊恐或厌恶、爱好或崇拜,往往是通过替代学习的过程习得的。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某行为受到奖励后,观察者表现出该行为也随之增加,像是自己获得了强化一样;当他们看到某行为受到惩罚后,他们的相应行为也随之减少,像是自己受惩罚一样。这个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强化(vicariousrei)。例如,“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等都是运用了替代学习原理。

2。自我的作用

(1)自我调适

根据社会认知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并不是被动地由环境因素所支配,而具有主动性,会调节自己的行动。自我强化(self-rei)是一个人在表现某种行为之后,若自己感到有成就,就产生了激励性强化作用;若自己感受到失败,就产生了惩罚性强化作用。例如,诗人偶得佳句时,常会反复吟诵,高兴的心情和听到他人的夸奖毫无两样。同样地,如果一个学生因作弊而得到高分,尽管不为人知,但其自责和歉疚之情,常比外界的惩罚更严重。这些内在的自我强化作用,对当事人的影响和外在的强化作用是相似的。每个人对行为有其自我标准,知道我能做什么,我该怎样做,我会做得怎样,等等。而且他会根据这些先前的强化经历,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调整自己的预期。班杜拉称之为自我调适作用(self-regulation),这种自我调适使个体不断地监控自己的行为,不断鞭策自己达成目标。

(2)自我效能

班杜拉(1982)越来越重视自我调节的作用,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自我效能。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所形成的对结果的先行预期的影响。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就是个体对自己能成功表现某种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预期或主观评估。例如,在考试前,老师让学生来估计自己可能得到的分数,就是学生在这次考试上的自我效能。人总是根据对自己能力的反复评估权衡之后才决定自己的行动。

自我效能的获得具有四个来源:①操作成败(performanents)。先前的成败经验会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成功会产生高预期,失败会导致低预期。一旦高自我效能形成后,一次失败不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低自我效能则较为牢固,偶然的成功不会改变人对能力的判断。②替代经验(vicariousexperience)。当看到或想象到其他人成功情境时,观察者也会提高自我效能的知觉;反之,当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遭遇失败时,观察者也会对自己的能力判断降低。③言语劝说(verbalpersuasion)。通过激励性或打击性的言语会提高或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④情绪唤起或生理唤醒(emotionalarousal)。在紧张和困难的情境下会引发高水平的生理或情绪唤醒,进而影响操作成绩。因此,为了成功高自我效能会调整到适宜的唤醒状态。

自我效能感具有四个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和对该活动的坚持性。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够坚持自己的行为;而低自我效能者则相反。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高自我效能者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不放弃,坚守信念;而低自我效能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③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高自我效能者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低自我效能者充满着恐惧和焦虑。

对自我效能做准确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不切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评估都可能导致失败。自我效能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个人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个体总是在衡量自己的能力后行事。

自我效能的信念会决定动机的强度,这会显示在个体工作的努力程度和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上。自我效能还会影响个体的思考和情绪。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常会感觉到自己能力不强,把困难放大化,导致注意力错置而增加了失败的概率。班杜拉(1986,1989)指出:自我效能是通过动机和信息处理的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认知功能的。自我效能高的人常会做成功的预期,转而可以对其工作有正面的导引作用;相反,自我效能低的人,则常会预见失败的景象,将注意力放在担心失败上,而降低其工作的效率。

3。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一书中,提出了10项社会学习的原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