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个性推论

个性推论(individualitycorollary)是指人们在事件建构上的互不相同。人有个体差异,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分析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构系统。

(三)组织推论

组织推论(anizationalcorollary)是指为了预测事件个体会发展出一个包含各种有序的独特的建构群。每个人建构的组织方式不同,对事件或人的解释也不同。如果一个人建构组织层次不清、结构混乱,就会体验到内心的重重矛盾,对未来做出不准确的预测。

(四)二分推论

二分推论(diycorollary)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由有限的二分性建构所组成。所有建构都具有两极:相似极和相异极,称为建构极(structpole)。形成一个建构需要三个要素,两个相似的要素和一个与前两个不同的相反要素。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有些具有相同的特征,有些具有不同的特征。于是,人们要分辨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就此,形成了许多建构极,苦与乐、善与恶、高与矮、男与女、聪明与愚笨、助人与损人、平静与激动,等等。人们就是使用这些建构来比较事物的异同的。例如,在同班同学中,A同学与B同学都很开朗,但是C同学与他们不同,性格封闭。

(五)选择推论

选择推论(choicecorollary)是个人在二分建构中做出选择,是确定建构还是扩展建构。人们在解释和预测世界时,会有两条选择途径:一条是确定(definition)且安全的,另一条是扩展(exfinition)但冒险的。如果一个人是用比较熟悉的旧建构来解释相似的新事物时,是比较安全的方式。如果一个人尝试用一个新建构去解释新事物时,会有风险性,新建构解释有效将纳入到个体的建构系统中,扩展了系统。因此,一个人会在确定与扩展两条途径上做出选择。学生在解题时,常会在是使用老师教的方法还是使用自己思考的新方法之间做出选择。

(六)范围推论

范围推论(rangecorollary)是指一个建构只适用于预测特定范围内的事件。每个建构都有其使用范围。例如,内外向适合于描述人格,但不适用于描述衣着;软硬适合于描述食物、木质、皮革,但不适用于描述光线。

(七)经验推论

经验推论(experience)是指个人建构系统随着个人连续对事件所作的解释而改变。人在一生中会建立许多建构,这些建构会不断地被验证、被调整。预测有效的建构会被保留下来,错误或无效的建构会被修正或被淘汰。

(八)调节推论

调节推论(modulationcorollary)是指个人建构系统的变化会受限于该建构的通透性。通透性强的建构系统会不断地吸纳新的建构,使之不断扩展、丰富,更好地解释和预测复杂世界,适应外部环境。

(九)片段推论

片段推论(fragmentationcorollary)是指个人可以连续使用各种不同的、不关联的建构系统。在这个建构系统中,会存在着许多彼此不同的亚建构。这使得人们会使用不同建构解释相似的事物,用相同的建构去解释不同的事物。

(十)共同推论

共同推论(onalitycorollary)是指个人能够运用与他人相同的经验建构的程度,代表其心理过程与他人的心理过程相似。只要用相似的方式解释世界,就说明拥有相似的人格。例如,两个人可以具有相同的经验,但是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具有不同经验的人,也可能对事物有相同的解释方式,如“忘年之交”。所以,共同性体现在对经验的建构上,而不是经验本身。“一个人不是他过去事件的牺牲品,但是却有可能被他对过去事件的解释所束缚。”(Kelly,1955)

另外,同一文化下的人常常会具有相似的人格,凯利将“文化”描述为以基本上相似的方式解释其经验的群体。在遭遇不同的文化时所产生的文化震撼(culturalshock),通常是因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事件。

习栏7-1

建构相似性与友谊

在你所接触的许多人当中,只有少数人会成为你的朋友。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兴趣相投、交往机会等等。不过人们也会因为以相同的角度看世界而成为朋友。源自凯利个人建构理论的某个研究领域所关心的,就是了解为何会发展出友谊,以及朋友为何决裂(Duck,1973,1979)。这项研究所依据的是凯利的两项推论:第一,共同推论陈述了拥有共同建构系统的人们会以相同的态度解释这个世界。第二,社交推论认为如果我们了解他人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便可能在他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一个角色。换言之,在与他人产生有效的互动之前,必须先了解他们是打哪儿来的。

如果凯利是正确的,那么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知觉的人会比较容易相处在一起,最后成为朋友。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研究者以REP测验以及其他人格测验所得到的分数来预测哪些人会成为朋友,而哪些人不会(Duck&Craig,1978;Duck&Spencer,1972)。这些研究者发现,大学新生一开始会以明显的人格与兴趣相似性来选择朋友。举例而言,大一学生会找那些同样喜欢棒球、舞会、摇滚乐的人做朋友。不过在几个月之后,他们会更加了解其他学生解释世界的方式。在学期结束之后,他们就不再会只根据表面上的相似性来交朋友,而是与那些在REP测验上显示出相似性的人相交。虽然你和好朋友也许会分享共同的兴趣或活动,但是只有这些相似性,并不足以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除非你们对于事件有相同的看法,否则在一些严肃的话题上可能无法产生交集。

研究者在探讨朋友决裂的问题时,也发现了支持这些理论的证据。当某个学校的学生升到二年级被鼓励搬出校园时,他们通常会选择过去大一的室友中,和他们有相同的REP测验结果的人(Duck&Allison,1978)。如果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友谊便会消退。建构相似性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些恋情会持续,而有些恋情却无法长久。造成恋人们一开始就相互吸引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随着时间过去,如果两个人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的看法,关系便比较容易维持下来。举例而言,有个研究发现,如果两个人的建构相似性越高,他们的婚姻会比较幸福(Neimeyer,1984)。很明显,即使热情消退,建构的相似性仍可以维系婚姻。

(十一)社交推论

社交推论(socialitycorollary)是指人们解释他人建构系统时,就可能要在包含有那个人的社交活动中扮演角色。在与人交往中,只有理解了对方的建构,才能理解对方看问题的方式,或按照别人所期待的方式去行动,这就是角色扮演。如果两人彼此扮演的角色是互惠的,就会产生良好的社会互动。

五、人格动力

凯利不赞成传统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他认为传统理论把人看成是生来无活力的,所以需要某些东西来驱动。在凯利看来,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其他什么。“除了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激励一个人”。(Kelly,1958,p。49)。他将传统理论分成推理论与拉理论,推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弗洛伊德、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他们使用内驱力、动力或刺激等术语;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荣格和阿德勒,他们使用目的、价值或需要等术语。凯利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他强调自己的理论与上述两类的不同,是因为其理论较注重动物自身的本性,所以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公驴理论”(jackasstheory)。

凯利提出了CPC循环理论。人遇到新情境时,其行动是依照详察—预断—控制三个阶段的循环(cirption—trolcycle,简称CPC循环)而进行的。

详察期:人们在开始接触事物时,会谨慎地考虑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建构,反复尝试。

预断期:通过尝试各种建构,选择出对情境最适合的建构。

控制期:将所选择的建构付诸行动。

由此可见,凯利描述了人如何从认知向行动的转化过程。通过CPC循环,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减少不确定性,逐渐形成人格,并获得良好的适应。

六、人格发展

凯利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建构系统的发展之上。个体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对世界预测的准确性。

凯利认为,个人建构系统是通过对事件的反复建构而产生的,建构的产生是依据先前的经验,人们通过概括化的过程来对经验进行建构,接着人们再依据自己已形成的建构去解释新信息、控制行为、预测未来。如果由某种建构产生的预测被经验证实,那么,这个建构就是有用的,被纳入个人建构系统中,使建构系统不断扩展与复杂化;没有被证实的预测,要被修正或被淘汰出建构系统,不断被优化的个人建构系统,会进一步提高个体预测未来的准确性,就意味人格的发展。

个人建构系统发展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个人建构系统在建构的数量、质量、复杂性、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会变化。而影响个人建构系统发展的因素受制于内外因素,个人建构是否具有渗透性,建构系统是否具有丰富性,建构组织是否具有条理性,建构使用是否恰当,等等,都会影响个人建构系统的发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