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奥尔波特的人性观表现在对以下问题的回答上:

1。人生充满希望还是注定是一场悲剧?奥尔波特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论调,也并不赞同行为主义机械论的主张。他相信人的命运并不完全决定于早期的童年经验以及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人也不完全是由外部刺激环境决定,只对奖励和惩罚驱力做出盲目反应的机器人。相反,人能够主动作用于环境使之发生改变,能够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人们不仅寻求减少紧张,也会寻求新异紧张刺激,正是源于人的前摄动机及其对环境主动选择建构能力,使得奥尔波特相信人们能够找寻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人格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还是到一定阶段就固着不前?奥尔波特坚信,人们有潜能学习许多反应,因此人格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发展。人格不是在童年早期就被决定了的,对个体而言,安全感的形成固然重要,但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爱,他们还需要环境能提供个体潜能发挥的条件,需要成长成为一个自由的、自我指导的个体。换言之,安全与发展是个体心理生活的两大主题,当个体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自我选择开始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指导着个体人格的不断发展。

3。人是完全自由的还是完全被动的?奥尔波特主张自由是相对的,他既反对那种抱有绝对自由想法的人,又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抹杀了人的主动性与自由意志。奥尔波特承认自由意志,同时又认为任何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健康个体较之于神经症患者或者精神病患者、聪明的人相比于愚钝的人、受教育程度高者较之于受教育水平低的个体,会有更强的能力进行自由选择。另外,奥尔波特坚信对于任何个体而言,自由是可以扩展的,只要个体坚持理性,尽力开发自己的自知力,那么自由选择的余地就会越大。

4。人格受过去经验影响更大还是受未来目标影响更多?奥尔波特是一个目的论者,他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强调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确立并追求未来的目标和希望。

总之,奥尔波特对人性持乐观态度。人们具有一定的自由。人类受目标定向、具有前摄动机并受多种力量驱使,其中多数驱力来自于意识层面。早期经验中,只有那些依然影响个体现实现象场的那部分才有意义。

二、人格界定

在人格研究历史上,很少有人像奥尔波特一样为了精确界定人格这一概念而不遗余力。在综合了神学、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人格的49种界定之后,对人格定义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了六类人格定义:集合式定义(Omion),整合式和完形式定义(Iiveandfiguratioions),层次性定义(Hierarchiitions),适应性定义(Definitionsintermsofadjustment),个别性定义(Definitionsintermsofdistiness),代表性定义(Definitioheesseheperson)。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其环境独特的适应。”(Allport,1937,p。48)1961年奥尔波特把“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改为“独特的行为和思想”,这是因为“适应环境”可能意味着个体仅是顺应环境而已,未能体现个体的主动性。因为在奥尔波特看来,个体的行为既可以是顺应的,又可以是前摄性的。换言之,个体不仅仅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

在上述界定中,每个短语都经过了奥尔波特的深思熟虑,都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具体解释如下:

1。动力组织(dynamiization)。人格不是一个由彼此无关的人格碎片所组成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有动力的组织。组织意味着各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动力意味着该组织处于一种生成(being)状态之中,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奥尔波特认为,即使是看似由外力驱使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由人的内部力量所操纵的。

2。心理物理系统(psychophysicalsystems)。强调人格是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统一体,人格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有关系,并非能由其中的一方所决定。

3。决定倾向(determine)。是指“人格是某种存在的东西并且作着某些事情”(奥尔波特,1961,p。29)。人格不是虚构的、抽象的,虽然它不同于外显的行为,但却是真实的存在,它隐藏于行为背后。一旦给予个体适当的刺激,就会唤醒相应的行为。

4。独特性(unique)。指的是个别性,也就是任何人都表现出其独有的人格特征。

5。行为和思想(behaviorandthought)。人格不仅包括外在行为,也包括思维、意识、情绪等主观心理。

奥尔波特的人格界定极其全面,它表明人格差异既表现在外部行为,也表现在个体主观心理活动上;人格虽然看不见,但却具有决定倾向;人格固然复杂,却是一个系统的组织;人格具有共同性,更有独特性。

三、人格结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结构单元。他首次对特质进行了系统描述与分类。

(一)特质概念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trait)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的行为。”(Allport,1937,p。295)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有以下内涵:

1。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反应。或者说,许多反应(知觉、情感、行动、理解)从特质的术语上来说是等值的,其意义是相等的。图6-1显示出,焦虑特质这种内在结构使得人们在不同的刺**境中(如考试、独自走夜路等),会表现出功能上等同的反应(如出冷汗、情绪不安等)。

图6-1焦虑特质对不同刺激所引发的功能等值反应

2。特质具有可推测性。特质被看做一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由个体的一贯的外显行为推知它的存在。奥尔波特推测特质的存在有三个标准:一是个体采取某一行为模式的频率,二是个体采取同样行为模式的情境范围;三是个体在保持这种行为模式中的反应强度。所以,特质可以由经验来证明。通过观察一个人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在这个人对相同或相似的刺激所做出的连续的一致的反应中推论特质的存在。例如,某位学生每次遇到考试就会紧张不安,就可以推论这位学生存在考试焦虑特质。

3。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个体稳定的特质诱发行为方面跨情境的一致性。例如,一个害羞的学生,在陌生人面前会缄默不语,在同学聚会时也沉默寡言,在老师面前更是不敢言语。

4。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界刺激来激活它们。实际上人都是在活跃地寻找刺**境,使特质有所表现。所以,奥尔波特主张特质和情境的相互作用产生行为,而后者决定两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关系。

5。特质具有独特性。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特质,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经验和反应是不同的。即使两人同有热情这一特质,其热情的强度及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奥尔波特有一句名言“同样的火候使黄油融化,使鸡蛋变硬”(Allport,1965,p。200)。由于个人的特质不同,因此虽然面临相同的情境,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正如火候一样而结果不同。

6。特质间可能具有关联性。特质之间可能是重叠的,即使在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特质之间,会出现不同特质伴随性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例如,攻击性和敌对性是不同的,但却是相互关联的特质,并且经常可能看到它们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同时出现。

(二)特质类型

奥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两种特质(1937):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s),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质。共同特质(ontraits),是指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就像一种文化。也就是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共同特质。共同特质像社会标准和价值观的改变一样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改变,它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的。

奥尔波特不久就修改了他的术语,仍将共同特质称为特质,而将个人特质改称为个人倾向(personaldisposition),不同人的个人倾向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强度和显著性。奥尔波特依据特质表现的优势和普遍性将个人倾向区分为三种:首要倾向、中心倾向及次要倾向。

1。首要倾向

首要倾向(aldispositions)也叫显著特质(emi),表现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的渗透性极强,几乎所有的行动均可受此倾向的影响。有时候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他的典型人格,那就表示他具有那项首要倾向。《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的“忠义”与曹操的“奸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在一个人身上只有一个首要倾向,且只能从少数典型人身上看到这类倾向。首要倾向十分强大,像一种具有统治性的特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统治性特质,它们也并不是在每个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来。

2。中心倾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