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3页)
(五)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
12~20岁的青少年已经脱离了儿童期,进入了青春期,这时他们的生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性成熟了,潜伏的性冲动也再次出现,包括弗洛伊德、艾里克森和沙利文在内的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人要摆脱儿时的稚气走向成年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关键是同一性问题,虽然同一性的形成是个终生过程,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因而很容易在青春期出现危机,就像是到了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岔路口,要不获得自我同一性,要不走向内心的支离破碎,陷入危险的同一性混乱。因此,这一时期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dentityvs。role)。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学习,青少年已经掌握了不少适合自己的角色和技能,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同,而在这一阶段里,青少年需要把前四个阶段不断变化的经历和体验统整起来,把自己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统整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全且健康的自我同一性。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时候很尴尬,因为他们一会儿被看做是小孩,不许干这不许干那,一会儿又被看做是大人,要求要懂事,要负责任。这就是青少年们常常遇到的困惑:“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别人的心目中,我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个体必须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自己的资料,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能力,连同父母、老师和朋友对自己的评价,一起综合起来,建立起一个自我认同的形象,然后以此为基准来判断自己能做些什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继而引导未来的发展走向。可想而知,如果个体有机会在儿童时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比较客观公正,也符合他的实际经验,同时他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建立自我同一性,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充满信心地向着目标努力。
反过来,如果一个青少年,有着不幸的童年,困苦的生活环境,他找不到充分可靠的信息来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何方,去往何处,应该扮演哪一个角色,就会陷入一种混淆不明的状态,艾里克森称为“角色混乱”。被严重的角色混乱所困扰的年轻人会感到孤独、空虚,好似迷失了方向。其中一些人可能会很自然地远离他人和社会,然后很自然地“物以类聚”,通过排斥这个社会的常规和价值观来获得自尊,或者沉溺于歪曲的生活方式之中,例如,拉帮结派,通过在那里获得一个角色来寻求归属感。因此,艾里克森认为,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的适应不良问题都是由角色混乱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些年轻人,由于他们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评语都是不好的、负面的,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悦纳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真的有那么不堪,于是他们采取投射的方式,把这些缺点、不好的特性全都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坏,而不是自己坏,这便是艾里克森所说的“消极认同(y)”。消极认同会使个体疏远和敌视别人,还可能引起偏见、犯罪、种族歧视等社会病态现象。
“寻找自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成功地获得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人格中就会出现“忠诚(fidelity)”这种新的自我品质。忠诚是一种能力,尽管价值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仍然能够效忠内心誓言的能力。它是形成连续不断的同一性的基础,其本质是对真理、对同伴的一种确认和坚持。
(六)青年期:亲密—疏离
青年期又叫成年早期,这一阶段大约相当于20~25岁,从这以后就没有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时期。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发展亲密感,避免疏离感,形成了亲密对疏离(intimacyvs。isolation)。青少年步入成人社会,拥有自己的工作,并且开始寻找人生的伴侣,社会角色的需要使他们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而刚刚获得的同一性也将面临考验,为了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就必须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同一性,从而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如果个体之前获得的同一性相当牢固坚定,个体就会敢于冒这个风险,因为他不用担心害怕失去自我,反而能够享受由此带来的亲密感。亲密是一种关心别人、与别人分享的能力,它不仅仅涉及爱人之间,也包含朋友之间的友情,还包括无条件地对他人利益的真诚关怀。拥有亲密感的人愿意主动亲近别人,与人合作,寻找友谊,他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相信自己终会被对方所接纳。这样的人也有能力走进婚姻,向自己所爱的人许下永久性的承诺,并且有满意的**,在互信互爱的基础上达成美满的婚姻。
相反,如果一个青年没有获得同一性,或者只拥有浅薄而脆弱的同一性,则会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甚至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陷入深深的孤独感之中,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没有人可以甘苦与共,所以只能维系一些泛泛之交,或者通过一些杂乱的关系来变相满足需要。
亲密感超越了疏离感,则说明成功地度过了青年期的危机,随之发展出“爱(love)”这种心理品质。爱能够克服人与人之间自然的相互分离,达到心灵的交汇一体,并且建立永久的相互献身的关系,不断促进对方的成长和发展。
(七)成年期:生产—迟滞
这一时期从25岁延续到65岁,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的壮年期和中年期,这一时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对迟滞(geyvs。stagnation)。这时,青年成了父母,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希望把幸福充实的生活传给下一代,为孩子们创立良好的成长环境,艾里克森认为这就具备了生产力。生产就是具有创造力(creativity)和建设性(produess),而不一定是要有子孙。
与生产相对应的危险状态是迟滞,迟滞感源于无所事事和枯燥乏味的生活,这种人极度自我中心,总是优先考虑自我,可是又无法利用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意志消沉,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如果“关心(care)”这种自我品质形成,则说明生产战胜了迟滞。关心表现在对他人的照顾,以及和他人共享知识与经验。具有这一品质的人能够真正地关怀他人的疾苦,给人以温暖和爱,而且一切都是自觉自愿的。
(八)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这一阶段相当于晚年,从65岁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主要任务是自我统整对失望(egoiyvs。despair)。这时,人的工作基本上都完成了,正是颐养天年,回首追忆的时候。如果前七个阶段的危机都得以顺利解决,个体在回顾这一生时,觉得对大部分的经历还比较满意,事业有些小成,家庭还算幸福,对人类和社会也做出了一些贡献,虽然谈不上流芳百世,但也相当地充实、有意义,没有太多后悔和遗憾,这样个体就能获得完满统整的感觉,从而心平气和地安度晚年,即便不久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也觉得不枉此生,可以从容面对。若是在之前的经历中遭受了许多挫折,在回顾过去时,看到的只是一连串的不幸,总结自己的一生,感觉一事无成,不仅对社会的贡献有限,自己的收获也相当不堪,这时个体就会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恨不得有机会将生命重来一次,因此他们会非常惧怕死亡,最后只能带着沉重的悲伤和恐惧走向生命的终点。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统整胜过失望,他就能具有“智慧(wisdom)”,这是一种直面生活和死亡的超脱态度,它能对后辈发挥积极的影响,因为如果家中的老人不惧怕死亡,孩子也就不会害怕人生,从而很可能获得信任感。至此,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就以循环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表3-3是对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整体概括说明。
表3-3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的危机及相应的自我品质
习栏3-2
少年成名
Macaulay
很难想象电影《小鬼当家》中那个顽皮可爱、把坏人整得团团转的小男星麦考利·克金(Macaulay)的脸上会呈现出如此的忧郁神色。因为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看起来似乎都那么令人羡慕。试想有几人能在10岁,就成了好莱坞最卖座的明星之一,天天享受着无数的鲜花、掌声和追捧,坐收扶摇直上的名气所带来的滚滚财富。不过很可惜,如果能让小麦考利自己再选择一次的话,他或许宁愿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学校,那么他恐怕已经成为了一名虽然平凡却更快乐的大学生,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忍受一蹶不振的演艺事业以及混乱的青春期所留下的无穷无尽的麻烦。
Jei
饱尝少年成名之痛的绝不止麦考利·克金一人。詹尼弗·卡普里亚蒂(Jei)13岁时以网球神童的形象初涉网坛,结果惊艳世界,不过她只坚持到17岁。因为偷窃和非法藏毒,卡普里亚蒂逐渐在网坛销声匿迹,而国际女子网球联合会也因此修改了章程,明文规定未满16岁的选手不得参加各项重大比赛。还有茱儿·巴里摩尔(DrewBarrymore),这个有着甜美笑容,7岁就因在电影《E。T。外星人》的出色表现而闻名世界的天才童星,同样也没有躲过青春期的噩梦,酗酒、吸毒彻底毁掉了她的表演天分。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在盛名之下陨落的孩子究竟还会有多少?是否这就是少年成名所要付出的代价?
DrewBarrymore
或许就像艾里克森所说,人一生的发展,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一个预设的时间表,我们只能按照这个时间表所规定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完成我们的人生。跨区作业是危险的,因为在这个阶段里没有解决的危机,将会被带到下一个阶段,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
不过,依靠自我的力量以及逐渐改善的环境,前面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可能在后面的阶段中获得较好的解决。卡普里亚蒂在25岁时又给了世界一个惊喜,她不但连续拿下多个职业巡回赛冠军,而且获得劳伦斯全球最佳女运动员称号。茱儿·巴里摩尔在写下《迷失的少女》(LittleGirlLost)一书之后以惊人的速度重返影坛,目前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一线女星。只有已过20岁的麦考利·克金依然在彷徨,他离过一次婚,演艺事业也仍旧毫无起色。
[1]RobertB。Ewen(1988)。TheoriesOfPersonality。p。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