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艾里克森自认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热烈拥护者,但从人性观上来说,弗洛伊德是宿命论者,认为人受本能所支配;而艾里克森则是乐观主义者,他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出现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危机是一个个使我们从逆境中获胜并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机会。

二、人格动力

艾里克森虽然也强调生理过程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为塑造人格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他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艾里克森将经典精神分析的力比多理论纳入到自己的基础理论框架之中。一方面他高度赞赏力比多理论是射入黑暗心理世界的一道曙光;另一方面他也小心地不去接纳那些连弗洛伊德自己也觉得仅仅是“假设”的概念。他还认为论述那些不能得到科学证明的所谓“能量”是没有意义的。

艾里克森对本能驱力重要性的看法也是有所保留的,他赞许弗洛伊德对于人格非理性方面的关注,也同意性欲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他也认识到我们天生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会受到家庭和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他提出精神分析应该对人内在的适应性的力量多加关注。

总之,艾里克森虽然也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二)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

艾里克森虽然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超我、自我、本我的划分,但他对自我的理解不同于弗洛伊德。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已远非是需索的本我、严厉的超我、约束的环境之间的调节者这么简单。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防御不齿的本能和焦虑。在艾里克森看来,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综合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相对独立而且强大,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使人们建立起自我认同感,获得对环境的掌握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1。同一性

在自我的诸多特性里,艾里克森最为重视自我的同一性(identity),他认为健康自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性(也称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性)。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可能经常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扪心自问:“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的人生有哪些意义?”,这些可能困扰过每一个人的问题,便涉及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至于什么是自我同一性,艾里克森曾经提供过多种解说,如“一种熟悉自己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自信”,等等。实际上,同一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内心状态,意义非常广泛,简单说来,可以包括四个不同方面。

(1)个体性(individuality)。一种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独立且与众不同的个体而存在的清晰感觉。

(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synthesis)。一种内心完整、不会四分五裂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潜意识中对于自我的整合。成长中的儿童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自我形象的片段,比如,可爱的、强壮的、独立的等等,健康的自我能够将这些零碎的形象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uity)。指我们潜意识里想要追求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追求一种人生是延续的、目标是有意义的感觉。

(4)社会团结性(socialsolidarity)。一种内心的理想和价值观与某个群体相一致的感觉,一种受到社会支持和肯定的感觉。

艾里克森的同一性概念代表了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极为重要的需要,“在人类生存的社会里,缺乏自我同一性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同一性被剥夺可能导致死亡”(Erikson,1959,1963)[1]。同一性的对立面是同一性混乱(identity),也称角色混乱(role)或者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一性相反的内容:内心支离破碎感,感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感觉像是一个被放逐的人,或者是一个流浪者,再或者谁也不是,就像艾里克森自己在二十多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时获得重要他人的认可,但一直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另外,同一性同时包含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例如,生活在家长制社会中的妇女,以及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成员,要发展出一个积极的自我同一性是很困难的。但是艾里克森认为,即便是一个消极的自我同一性也要比同一性混乱更好。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战争威胁、社会动**时,较难获得积极的同一性。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混乱是现代心理治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弗洛伊德时代的病人很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却苦于有许多限制阻碍了他们达成目标。而今天的病人则是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知道该为什么样的个人目标而努力。因此,他觉得就像在弗洛伊德时代主要研究性一样,这个时代应该进行同一性的研究。

2。掌握感

和阿德勒、弗洛姆一样,艾里克森也认为我们具有一种超越和掌握环境的基本需要,它与同一性都是自我的功能,它的满足能为个体提供一种愉悦,类似于但又高于本我满足时的愉悦,而它受挫时也会引发强烈的不满。掌握感(mastery)的获得有赖于社会的期望和支持,比如,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愿意不断重复走的动作,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熟练,或者是为了满足某种力比多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以“会走路了”来获得重要他人的赞赏,从而满足自尊,并慢慢地确信自我可以有效地应对外部世界。此外,掌握感的获得也有助于提升积极的同一性。

(三)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

除对人性持有更加积极和理性的观点之外,艾里克森还特别反对弗洛伊德对于社会的消极看法。我们已经知道同一性和掌握感的获得需要他人的支持,社会不仅可以帮助减轻生活中的冲突,而且可以提供给个体被认可的社会角色,如教师、医生、工人等,来保证个体找到一个有效的生涯依靠,此外,由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认同也可以确保个体获得一种存在和有意义感。

由于艾里克森认为社会在塑造自我的时候扮演着主要角色,因此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不同文化对人格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里克森曾经深入到印第安人保留区,研究当地的原始部落Sioux的儿童为何表现出冷漠。经过一年的研究,他发现原来孩子们在部落中所受的教育是对人要慷慨大方,哪怕是资源不足,也要坚持与他人分享,绝不囤积。而他们到联邦学校以后,那里的白人教师教导他们的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些孩子因为没办法协调这种差异,只好退缩继而表现出冷漠。艾里克森认为,之所以两种文化下的人形成了显著不同的同一性,就是因为所处的社会中占主流的价值观不同,而并非是由本能或者性格本身造成的。

通过帮助个体在现有的社会秩序中寻找到可用的角色,文化自身也得到了丰富和永恒。不过社会的影响并不都是有益的,因为一个社会中常常并存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如既强调竞争,也强调合作,这样要形成同一性就会有些困难,还有像生活在德国纳粹统治下的年轻人,他们也要被迫去适应强加给他们的消极的同一性。

(四)其他:身体区域与行为方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