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发展趋势(第1页)
第五章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已进入第二个世纪。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前,人格心理学家们已经开始思索:在第二个世纪里,人格心理学的走向是什么?回顾第一个世纪的历程,可以看到:人格心理学曾以其广博和跨学科的地位而盛行于世,但后来,人格心理学由于跨学科的研究减少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给人的印象是:人格是一个很小的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所做的仅仅是问卷调查,把被试对自己的描述进行因素分析,编制量表,确立信度和效度,公布常模,把分数进行比较,做出解释。当代人格心理学已不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科学,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专题研究的集合。有人甚至提出,人格心理学可以被生理学、人类文化学、性别差异所分割并取而代之。
人们不禁要问:人格研究领域还有前景吗?难道人格心理学连自己的研究领域都失去了吗?
在即将进入20世纪80年代时,人格心理学开始走出了低谷。特别是“大五人格”的研究犹如一阵春风,给人格心理学家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趋势已经开始,跨学科、跨领域、跨情境等特点已经显示出来。社会、临床、管理、发展、认知等心理学学科都在大量引用着人格心理学的内容。有一项对众多博士论文的调查结果发现:论文中对人格心理学的引证远远多于其他心理学科。这证明人格研究仍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整合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理论研究的交融趋势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证明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并且曾经是一门激动人心的、具有影响力的学科。虽然他们已去世多年,但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却丝毫没有减弱。同时,人格心理学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也可部分地归功于人类学、社会学、化学、因素分析等学科的影响。所以,Baumeister和Tice认为,没能坚持跨学科的原则是人格心理学失去魅力的主要原因。到了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又掀起了研究弗洛伊德的热潮。这既让人格心理学家们高兴,又使他们感到沮丧。因为历史学家们选择了旧人的思想而非新人的著作。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还会有如此强烈的跨学科影响呢?显然,他们向其他学科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提出的潜意识观点,他们对以前无法解释的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潜意识是一个富有影响力的概念,它有益于人类行为研究的相关学科。但是,如果剔除了潜意识的概念,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也就没什么吸引其他学科的力量了。事实上,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在许多方面比弗洛伊德做得更好,不幸的是,这些新的、更好的成就并不能给其他领域带来刺激。相比之下,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更成功些。如果将对跨学科的影响作为一种比较的标准,人格心理学过去的确有过一些优势,但早已丧失。因此,恢复跨学科的交流是振兴和提高人格心理学生命力的关键之一。
在最近几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上颇有建树,但主要特色表现在研究的精确化、理论的小型化上;而在消化、整合研究发现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广泛意义的理论上却显得薄弱,似乎失去了老牌人格理论学家的大气魄。
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论昌盛时期。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家都是从实践领域里走出来的,虽然他们也做观察,但这种观察是初级的、不成系统的,他们大部分人的兴趣是在发展理论上而不是在数据上。他们在工作方式上,更多地带有主观思辨的特征。
第二阶段是对理论的反抗倾向,这种反抗持续至今。一方面的原因是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在争辩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多是由反弗洛伊德的理论起家的。人们发现运用一些前人的理论与方法可能无法全面地解释人格现象。另一方面,当严谨的方法和数据的统计开始兴起时,人们开始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认为理论要经得起客观检验。结果是当人格心理学家们觉得自己迈出了很有价值的一步时,其他学科的学者却对人格心理学不再有兴趣了。
第三阶段是将上述两种风格统合在一起。人格心理学家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在复兴那种大胆的、整体化的、宽阔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在严格、完善的方法上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即理论要建立在实证发现的基础上。大五人格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总之,如果在21世纪里,人格心理学还是以小的、封闭的形式发展,研究者彼此挑剔,只在研究数量上扩大规模的话,人格心理学将变得更加渺茫。值得欣慰的是,人格研究者们对这一点已经开始醒悟了。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其他领域的成果,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在与其他学科相互兼容的时候,人格心理学内部也在表现出整合的趋势。
二、人格实证研究的整合趋势
当今人格心理学呈现出各家各派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人格心理学内部各路学派研究的汇合、交叉趋势已日趋明显化。各家出现整合的原因之一是人们采取了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并借鉴其他研究成果,使人格研究更完整。在人格心理学中,不同派路的研究看起来起点不同、兴趣不同、目标不同,但却存在着内在的共同机制。在这种以某一共同机制为基础的“研究丛”中,体现了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一个著名的实例是以趋避行为机制研究为核心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研究。就是一个整合的样例。
有一个公认的行为模式理论:人类行为、情感背后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趋近倾向和逃避倾向。其实,这一观点并不是很新潮的。它之所以又重新被人们关注,是因为它使兴趣不同的研究者汇聚在这一课题下,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丰满了,对人的心理的认识更完整、更合理了。表1-15就显示了不同研究领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关注点:
表1-15不同研究途径对趋避行为机制研究的关注课题
动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Gray,1975):在动机行为系统中,有两个系统参与控制、调节人类的行为。满欲动机与趋近行为有关,也叫行为激活系统(BAS);厌恶动机与逃避行为有关,又叫行为抑制系统(BIS)。
与动机相关密切的情绪研究认为,消极情绪的产生是由逃避行为系统的活动所致,积极情绪则是由于趋近行为系统的活动产生。而这两种系统是由不同的大脑区域来调节控制的。
在生理心理研究中,Davison等(1990,1992)从不同的研究中获得了相同的结果,用相关电位来评价大脑不同区域对激活刺激的敏感性。在看消极情绪色彩的形容词卡片、看引起恐怖情绪的影片、面临惩罚这三种回避情境中,都发现额叶右区的活动水平加强;相反,处在有机会获奖的情况下,或是看到母亲走来的10个月的婴儿,其额叶左区的活动都得到加强。这些生理研究表明:这两类行为是由不同的大脑区域来调节控制的,因而它们是彼此独立的。趋近行为的活动中枢位于额叶左区,逃避行为的活动中枢位于额叶右区。
在自我差异理论(Higgins,1992,1996)中有两种导向自我:理想我、良心我。理想我是个体发自内心所渴望的目标,是一种趋近行为;良心我是责任感、义务感,它不是出自内心,而是出于良心、道义、不得不为之的榜样,其意义在于使人们必须服从它,以达到良心我的要求,这也表明人们这么做是要逃避惩罚。自我结构反映出两种差异的人其信息加工方式表现的差异,现实我与良心我的差距会使人回避负面目标,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会使人趋向积极目标,达到希望的自我。社会心理学在择友策略的研究中,共列出两类策略:趋近策略(如大度、慷慨、自我牺牲),逃避倾向(如不愿给学生留出时间,忽视朋友的要求等)。眼中我——良心我有差异的人,比眼中我——理想我有差距的人,更趋向于选择回避性策略。
反馈机制理论用反馈机制来描述行为的自我管理过程。其反馈过程,是将一些被感知到了的输入信息与一个参照点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来决定行为输出的方向和大小。绝大多数的反馈过程是缩小差距型的,如果输入的信息不能与参照值一致,那么输出的信息就旨在驱使人们来缩小这种差距。如服从团体规则、从众反应、个人态度、与理想我或良心我的差异。不过,还有一些反馈系统是扩大距离型的,如试图远离消极参照物或不能悦纳的自我。
总之,在建立“研究丛”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心理奥秘。
习栏1-10
生活在“后基因组”时代
人类的基因图谱已被绘制出来。如今,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人体的组成和一些基因的功能(Plomial。,2003)。科技还在更新发展,一刻也不停息。绘制人类基因图谱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一些精神疾病由单个基因引起,知道基因组图可以使基因的定位更加容易(例如,囊肿性纤维化病定位在7号染色体的中部)。这条信息可被应用到遗传咨询中去。我们将向可能传给子代的紊乱基因携带者提出一些警告。另一个好处是这可以被应用到基因疗法中去,它专门治疗精神疾病——例如,它可以弥补有些血细胞产生上的缺陷。有人认为,能够定位基因缺陷的人类基因组图,将改变我们对付疾病的方法,从而引领预防医学的新时代(Lewin,1990)。
人类基因组图的绘制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畅想,但也带来了忧虑(Bu,Broiels&Wikler,2000;Fukuyama,2002;Lynn,2001;Stock,2002)。了解了身体和行为是受哪些基因所控也带来了严重的道德问题。例如,修改基因以使孩子们产生特殊的性状,创造所谓的“设计婴孩儿”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样做对不对?谁能够决定哪些性状被创造出来?那些携带有社会公认的优越基因的人将怎样呢?
我们对心理疾病的研究也引发了道德问题。种族歧视会遗传吗?如果了解到某类人群易染某种病,那么医疗保险的价格会有怎样的变化?还会让这类人群投保吗?这不是空穴来风的问题。全家医疗保险的险种已经因为疾病的遗传问题而取消(St,1994)。
在心理疾病方面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如果知道你有易感染躁狂抑郁的基因,你还会申请到工作吗?你还会得到治疗疾病的保险吗?另一方面,如今的许多心理疾病只被简单地看作极端的人格。这种现状将长期存在直到心理疾病的污名被除去。
简言之,绘制人类基因组图给予了我们许多希望,但也带来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你可能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因为它关系到你的未来,以及你子女的未来。
摘自:Charles&Michael。PerspePersonality,2008。p。121
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