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校与社会文化(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而异。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容许具有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太容许其有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一)民族性格的差异

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米德等人(MargaretMead,etal。,1949)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她发现来自于同一祖先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

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着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

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

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习栏1-7

中国人自己的“性格尺子”

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呢?研究表明,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产生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在环境因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文化持续了几千年,因此它对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塑造无疑是深刻的。如果中国人在某些方面与外国人显示出差异,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行人格测验时,如果不考虑文化的影响,就会出现偏差。例如,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文化多种多样,因此美国人更开放、直截了当和乐观,但如果以美国人的个性常模来衡量中国人性格,恐怕不少中国人会因此被评估为具有抑郁倾向。

《中国人个性调查表》似乎是一把衡量中国人个性的尺子。它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社会取向”的人格因素上。中国人往往更多地以潜规则与他人进行交往,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但人人“心知肚明”,“各怀心事”,许多事都是在“桌面下”进行交易的。但美国人则将许多“潜规则”抬上桌面,彼此“丑话说在前面”,反而显得更为“单纯”。比如人们都很讲“面子”。但中国人的“面子”行为似乎很特别。假如一群人一起出去吃饭。外国人就习惯在吃饭之前,事先说好谁来请客,或者说好AA制;中国人会觉得事先说好AA制,很难说出口,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而等到该结账的时候,又往往争先恐后地去付账。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西方人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并且表现这种个性,而中国人的群体性比较强,注重人的社会关系。”“这充分显示了文化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摘自《北京科技报》2004年11月2日

(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跨文化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社会文化下的差异来确定文化对人格影响作用的研究模式。要了解人格就不能撇开人们所处的社会特征。瑞斯曼(Riesman,1950)曾描述社会特征对人格的影响,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传统取向(traditioed)、内心取向(ied)和他人取向(other-directed)。传统取向者的人格特征是顺从传统和社会秩序,注意与他人之间的既定关系,注意文化赞同的目标,害怕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内心取向者的人格特征正好相反,注重金钱、物质和权力,不愿违背内在原则,其内在标准是由其父母或某一权威人物深植在他心中的一套目标,他力求达成这一目标;他人取向者注重顺从他人,常为自己人缘不好或不受他人喜欢而感到焦虑。科尼斯通(Keniston,1965)指出,美国人是由内心取向的人格(19世纪)转化为他人取向人格(20世纪初、中期),而现在又被疏离型人格所取代(20世纪后期)。

价值类型说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人格划分模型。这种模式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偏爱的人格模式。德国人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这种性格类型体现了价值观成分。

表1-13斯普兰格人格类型模式

习栏1-8

孩子是如何感受父母对他们的控制——是嫌弃还是关怀?

罗纳在1984年的研究中,提出了社会文化的作用力,由此提出了一个关于父母与孩子的“接受—厌弃理论”。这个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从儿童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分析父母的作用。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能接受他们爱的方式吗?同样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的方式,为什么东西方的孩子在感受时,却大相径庭呢?1985年他进行了一些跨文化研究来证明这一点。

其研究主题是:孩子是如何感受父母对他们的控制——是嫌弃还是关怀?

来自美国和德国的研究结果表明,那里的少年儿童把父母的控制看成是嫌弃。他们认为:父母之所以用限制性的管教方式,是由于讨厌和嫌弃他们。孩子之所以产生这种感受是由于在他们的西方文化背景中,规范性的教育方式是宽容的、非限制性的教养。这样儿童就会把父母限制性的管教视为缺乏爱心的表现。

来自韩国和日本的结果发现,父母同样的限制性管教却使这里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接纳和温暖。因为在东亚社会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的严厉使孩子感到的是关怀的标志,而不是忽视他们。当他们体验到缺少父母的控制或具有很大范围的自主性时,他们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嫌弃。

那么,生活在西方的东方青少年他们的感受如何呢?研究还发现,韩国裔的美国青少年的感受与美国青少年一致,而不是与韩国青少年一样。

这个研究说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人格特征。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历来就被人们认可,其作用可归纳如下:

1。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