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第1页)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
人格心理学是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著称的,本教材在介绍人格理论时采取博引众说的原则,将不同流派的理论学说一一阐述。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特色,会引来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启迪。在学习各种理论流派之前,学习者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理论学习中的问题。
一、人格理论的意义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们对人的一套看法,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和参照框架。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各自对人的看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理论。自弗洛伊德于1915年发表“无意识”以来,心理学家已经建立了许多富有影响的人格理论。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格理论呢?它们的价值何在?实际上,人们学习人格理论,是期望能够用它来解答一些问题。人格理论能够回答什么问题呢?例如,在研究某一个体时,我们想要了解他(她)什么呢?我们想知道:他(她)具有什么特征?他(她)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他(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或几种人格心理学理论来回答这些问题,诸如“什么”、“如何”、“为何”等类问题。“什么”指的是个体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组成一个整体的。“如何”指的是人格的成因,什么因素使个体形成目前的人格的,遗传、环境、主体各以何种方式、以多大的影响力对个体产生作用。“为何”指的是个体行为的动力。他为何动?又向何方动?例如,一个人很抑郁,人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抑郁是否是此人的稳定的人格特征?如果是,这种人格特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抑郁为什么只是对某种特殊情景的体验?在抑郁的状态下,他的行为反应方式是什么?是购物,吃零食,还是独处?人格理论会告诉人们在解释行为时,应该如何去思考。
二、人格理论的向度
在学派林立的人格心理学领域中,人们的观点是互有异同的。在学习、比较、融合各种理论学派时,吉尔和兹戈尔(Hjelle&Ziegler,1992)提出了九个理论向度,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一)自由论——决定论
自由论(Freedom)——决定论(Determinism)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心理学家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见解。精神分析学者弗洛伊德认为个体行为由其内在驱力所控制,个体并不能觉察这种力量;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则把人看作为一种“自动装置”,受外部控制很大。两种理论一种强调内部不可知的力量,一种强调外部不可抗拒的力量,异曲同工,都是“决定论”的观点。人本主义学者看法相反,罗杰斯曾指出,人类并非完全由无意识来掌握,个体可以创造自己,在创造其生命价值时,是有其自由的(引自Shilien,1963)。因此,他主张人是“自由”的。
(二)理性——非理性
理性(Rationality)——非理性(Irrationality)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虽然很少有理论持极端看法,但多多少少存在差异。认知心理学派强调理性的作用,凯利认为“人是科学家”,推理作用对人具有重要影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强调非理性的作用,而行为主义者斯金纳重视学习过程中“强化”的效应,不太看重理性的作用。
(三)整体论——分析论
整体论(Holism)——分析论(Elementalism)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整体论主张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将其拆成部分,就失去了真实性。例如,弗洛伊德等临床心理学家多主张这种方法。分析论认为人格科学研究必须从其构成元素入手,从整体着眼,只能获得一个笼统的印象,无助于对一项行为的精确认识,如特质理论。实际上,整体论与分析论在人格研究中都非常重要。
(四)遗传论——环境论
遗传论(stitutionalism)——环境论(Ealism)说明一个人的人格究竟有多少取决于遗传,有多少受环境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容易有简单的答案。遗传论者多重视气质、体形与行为的关系,如希波克里特(Hippocrates)提出的气质学说,克瑞其米尔(Kretschmer,1936)和谢尔顿(Sheldon,1944)提出的体形说,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更依赖于遗传因素,艾森克(Eysenck,1995)也强调遗传的作用。华生等行为主义学派则是极端环境论倡导者,强调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环境塑造人的行为。现代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了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理论,研究不同人格特征的二者交互作用的特点,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澄清着这一问题。
(五)可变性——不可变性
可变性(geability)——不可变性(Uy)这一维度涉及了一个基本问题: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能否有根本改变?有些学者认为人格在儿童期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定了,人身上存在有人格结构的延续中心,在人的一生中它都是行为的支撑者。如弗洛伊德就是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他5岁时就已形成了,虽然以后在表面上有一些变化,但其潜在的人格结构不会改变,所以弗洛伊德十分重视童年经验,他认为只有长期和深入的心理分析,才有机会使当事人的人格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我国民间也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相对的,艾里克森就主张人格的可变性,认为人格在一生中始终变化着,在每一阶段人们都要处理一个特殊的人生问题,从而使其进一步发展。
(六)主观性——客观性
在探讨人格问题时,常会涉及主观经验与客观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主观性(Subjectivity)——客观性(Objectivity)这一争论反映了近代人格理论中,现象学派与行为学派的相异之处。现象学者指出,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因素,并非外在的事物和环境,而是这个人对于那些事物和环境的看法。看法决定了事物与环境对主体的价值。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件事对他具有重要意义,他就会珍视它;反之,就会忽视它。要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要先了解他的主观看法。例如,罗杰斯指出,人的内部世界比外部环境刺激对其行为有更大的影响,外部见到的行为如无内部经验作为参照,仍是不可理解的东西。相反,行为主义学派强调人格是由外部的客观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所以他们重视客观行为事实,以及行为与外部世界中可测量因素的相互关系。
(七)主动性——反应性
主动性(Proactivity)——反应性(Reactivity)这一维度涉及了对人类行为原因的解释。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由其内部所发动的,还是只对外在刺激的反应?采取主动性观点的学者认为行为产生于人的内部因素,人们是在主动地表现各种行为,而不是做被动的反应,如认知学派。持反应性论点的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处在某一个环境中,环境给予他各种形式的刺激,他要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如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八)均衡性——不均性
均衡性(Homeostasis)——不均性(Heterostasis)这一维度主要涉及行为的动力。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是消除紧张以达到内部平衡状态,还是不断成长以达到自我实现?持均衡性观点的弗洛伊德倾向于重视个体维持均衡状态的动机,认为个体的某种缺失就会产生某种需求,导致陷入紧张状态,于是个体将采取一些活动,以取得满足,使个体恢复到均衡状态。持相反观点的人,如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马斯洛等都强调个体谋求自我充分发展的倾向,他们认为个体的主要动机在于追求生长、求发展。他们通过不断地求新、接受挑战,使之不断成长,获得充分发展。
(九)可知性——不可知性
可知性(Knowability)——不可知性(Unknowability)这一维度说明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可以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知,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为人所认识的东西?行为主义学派主张运用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而现象学派的学者认为每个人生活在其本身主观经验之中,而这些经验是别人所不知的,因此凭借一般的观察与实验方法,也不能完全体会其内心领域,进而也就难以了解人性的本质。
了解这九个维度,对于人们分析、比较各种理论很有帮助。任何重要的人格理论都可以包含在这九个基本设想之中,在每个向度上找到它相应的位置。吉尔强调在双极连续体上的位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以维度的观点进行分析最为合适。这样有利于探讨各种人格理论在基本假设方面的不同程度与涉及的不同范围。通过这些维度,可以看到不同人格理论学家是如何认识人、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形成其学说和观点的。这些分析向度,并非是在形成理论之前而预先确定的,而是在学说形成之后,后人在分析理论时设立的。
三、人格理论的原则
好的人格理论的标准是什么?建构一个好的人格理论,应该是言之成理,有理有据,简明易懂,体系完整又自成一家。以下是在学习人格理论过程中所依据的六个原则:
(一)核心性原则
核心性(core)是指一种理论的关键之处。每种理论都有一个核心点,在这个核心点下展现一系列论点和论据。一种理论是对一种心理现象的说明,要使理论具有说服力,就必须要抓住现象的核心内容,确定出理论的核心点。这个核心点抓得是否准确是衡量理论价值的重要标准,如弗洛伊德早期以性本能作为其理论的核心点,受到了许多的批评。因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
把握理论的核心点也是学习人格理论的关键,如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凯利的“建构”,他认为每个人都如同科学家一样,建构着自己的人格。罗杰斯的“自我”,他认为人的心理只有与自我联系起来时,才对一个人产生意义。心理失调也往往与自我有关,解决好自我的问题,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此还提出了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咨询原则。霍妮描述了现代人对社会变化的不安全感所产生的“焦虑”。弗罗姆认为人生最主要的问题是孤独感(loneliness),每个人都努力地追求与他人建立某种感情关系,爱是解决孤独感的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阿德勒认为人生最主要的问题是强烈的自卑感,而培养自己面对现实的勇气才是真正的对策。荣格认为人生的主要问题是偏极(one-sided)或偏于一方的人格发展,内外向就是一种双极人格维度,他认为只偏于单一方向发展的人格是不正常的,阻碍人格的充分成长和表露,应该培养一种“大众我”(publicself),使自己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把握每种理论的核心点,可使人们准确、有效地使用它,而不至于误用或发生严重的歪曲。
(二)广博性原则
广博性(prehensiveness)是指理论所能涵盖的范围。好的理论应该是能够解释人类的所有或大部分行为。在弗洛伊德之前的理论家只研究人的意识现象,而弗洛伊德则提出了前意识和无意识观点,解释了许多前人没有解释的现象。从这一点来看,弗洛伊德理论的广博性比其之前的要好。广博性越好的理论,其所研究的范围也越广泛。一个广博性差的理论,由于兼容性差而不能处理多变的现象或问题。
事实上,一个良好的理论不一定能够解释所有的行为,但在解释某一层面行为上却有独到之处,也不失为一个好理论。这也是当代有许多人格理论存在的原因。
(三)简约性原则
一个好的理论应该是简明一致,要而不繁,易于理解,这体现了理论的简约性(parsimony)。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寻求的是世界的和谐性及其逻辑的简单性。人格理论也应该寻求这种精简性,它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把握其要旨。例如,荣格的理论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由于他所使用的词汇过于繁杂,使人难以理解,其理论影响也大受限制。
人格理论的简约性还表现在人格研究中的理论结构点。罗斯(Ross,1979)提出了两种理论推论模式:限制定向推理(见图1-5)和流动定向推理(见图1-6):
图1-5限制定向推理(Ro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