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页)
八、统计分析
31。差别心理学32。因素分析33。内部因素分析
九、生活情景微型
34。时间样本35。职业微型36。欺骗性情境
十、实验室实验
37。一元记录38。多元记录
十一、预测
39。外观预报40。趋势预报
十二、深层分析
41。精神科晤谈42。自由联想43。猛地分析44。催眠术45。潜意识书写46。幻想分析
十三、理想型
47。理解的图式48。文艺性格分析
十四、综合法
49。辨别法50。匹配法51。全过程分谈52。个案分析
(摘自陈仲庚、张雨新,1986,pp。351—353)
(二)个人档案技术
奥尔波特推崇的特殊规律研究方法体现了其注重人格独特性的理念,其目的是要研究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个体,防止平均数分析对个体特殊性的掩盖。怎样才能研究某一特定人的人格呢?奥尔波特提出了许多方法,其中,个人档案技术是最典型的方法,这是通过个人日记、自传、信件、作文或采访报道等资料来决定人格特质的数量和种类的技术。例如采用逐字记录的第一人称叙述法、谈话、日记和信件、开放式问卷,还可能是个体创作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雕塑、书法、信手涂鸦、握手、言语表情、笔迹、步态和自传等等。
奥尔波特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珍妮信件的分析研究。他对于“珍妮信件的分析研究”(lettersfromJenny),是其个别性研究中非常有名的,成为人格特殊规律研究方法的样板。
珍妮(Jeerson)(假名),1968年出生于爱尔兰,5岁时移居到加拿大,她有五个妹妹、一个弟弟。珍妮18岁时,父亲去世,弟弟和妹妹从此就很依赖于她的照顾,因此当她与一铁路视察员结婚时,家里人很不高兴。1897年她的丈夫去世,不久,珍妮的独生子罗斯(Ross)出生,她辛苦工作,并全心照顾罗斯,为了儿子她拒绝了再婚,母子相依,直到罗斯去普林斯顿(Prion)求学为止。在二年级时,罗斯从军服役,当其被派往法国的前夕,珍妮前往普林斯顿去探望他,在那里遇到了罗斯的两位朋友:格伦(Glenn)和伊莎贝拉(Isabell),此二人就成了珍妮以后通信的对象。从1926年3月开始到1937年10月珍妮去世为止,11年间珍妮共给两人写了3enhahn,1990)。
当罗斯由海外回来后,他几乎是完全变了,除了在普林斯顿完成了学位以外,所遭遇到的是一连串的失败,罗斯爱上了一个女人,并经常与母亲吵架,主要的原因是罗斯瞒着母亲秘密结婚了。珍妮狂怒之下,将罗斯赶出家,并表示不要再见到他。此事之后珍妮与格伦和伊莎贝拉联络(两人均已结婚,在美国东部某城任教),她们同意和珍妮通信。后来,罗斯抛弃了妻子与另一女子相好,使得母子关系更僵。但是,罗斯的身体也变得很糟并早逝。
另据温特(Winter,1993,1997)的报道,实际上罗斯乃是奥尔波特大学时的室友,而奥尔波特和珍妮也非常熟悉,她的那些信就是写给奥尔波特和他的妻子亚达(Ada)的,也就是上述的格伦和伊莎贝拉,但在原有资料中全用了假名。
奥尔波特请了36位评定者来阅读珍妮的所有信件,每个评定者依据信件写出珍妮的人格特质,共计获得了198个特质来描述珍妮的人格特征。再将198个特质进行归并后得出8个中心特质。
表6-4不同方法对珍妮中心特质的分析结果的比较
(资料来源:Allport,1966)
后来,鲍尔温(Baldwin,1942)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奥尔波特的资料,结果证实了8个中心特质。1966年奥尔波特的一位学生培杰(J。M。Paige)用电脑对珍妮的信件进行了内容分析以及因素分析,结果得出了八个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培杰所得结果和奥尔波特所获得的,除了其中一、两项之外,其他都十分接近。比如两人都评定珍妮具有攻击倾向、具有独占性、感情用事、具独立性及自主需求、重感官的享受、有自怜的心理等。因此,奥尔波特觉得电脑的运用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事实上他认为那些评判者根据主观印象所作的分析,更能有助于对珍妮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