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学校与社会文化(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学校与社会文化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一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一、学校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一)教师的管理风格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量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的欺骗减少。

教育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见表1-10)。

表1-10教师管理风格对学生言行的影响

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其结果也令研究者及教师们大吃一惊。结果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低。“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向于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效应就如同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擅长雕塑的国王,他把全部精力和期望投在雕塑美丽少女的形象上,结果雕像真的复活了。实验研究表明,在师生关系中也存在这种效应。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希望,并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同样,教师使用奖惩措施也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在两个学生中采用奖励的方式,只能使受到表扬的学生更加进步,而不能激励未受表扬的学生;如果对其中一个学生实施惩罚措施,会导致受批评的学生成绩下降,反而会使未受批评的学生学习进步。这其中反映出教师的奖惩措施对学生心态的影响,进而又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

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人格特征的和谐性也常常会影响教育实施的力度及有效性。当师生人格类型匹配融洽时,会对学生的学习及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师生间人格不匹配,则会对学生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并不利于其人格发展。一项有关的研究确认了这一观点,研究者对50名教师和700名学生进行了人格类型的划分。将教师分为自由型、纪律型和人际型,把学生分为努力型、顺应型和抗争型。师生人格特质见下列两个表格:

表1-11教师三种人格类型的表现特征

表1-12学生三种人格类型的表现特征

研究者分析了师生间交互作用的匹配度,结果发现:努力型学生在不同人格的教师面前表现如一,顺应型学生在带有鼓动性的自由型教师面前学业成绩会显著上升,抗争型的学生在不施加权威的纪律型教师面前表现最佳。

(二)同伴集体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发展中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有关“差生”角色改变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一作用。为了改善“差生”的不良人格,改变班风,教师指定了班中地位最低的8位学生担任班干部。一学期后,班风有所改变,再次由学生民主推荐干部时,其中的6位又重新当选。这6名学生的人格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自尊心、统率力、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诚实性、责任心等都有很大发展。

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个群体中体现有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群体的少年亚文化特征。与幼童不同的是,孩子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他们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来自于同辈团体的拒绝。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他们实习着待人接物的礼节与团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在这个少年团体中,他们拥戴的是品学兼优的同伴。卡拉汉等人曾做过测验,分析了中学生喜欢哪种性质的学生领袖。结果是他们更喜欢学业优秀、办事老练、具有良好道德的学生领袖,而不是风头十足、具有漂亮仪表以及体育成绩优异的人。他们喜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具有高智商、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的同伴。在少年期,男孩子比女孩子倾向于更大、更活跃的团体,他们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权威的倾向;而女孩子的集体则更显得合作与平和。

一般来说,少年同伴团体性质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良少年团伙,对少年起到了极坏的影响。学生对这种群体要避而远之,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拆散”他们,防止他们对学校及社会产生危害。

总之,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2。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3。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二、社会文化

“文化对每个人塑造的力量很大。平时我们不太可能看出这塑造过程的全部力量,因为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逐渐缓慢地发生,它带给人满足,同样也带给人痛苦,人除了顺着它走以外,别无选择。因此这个塑造过程便很自然,毫无理由地被人接受,就像文化本身一样——也许不全然是不知不觉地,但确是无可指责的。”(Kroebbo,1948,p。288)

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