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061 渡口(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谁?”

“公子珣。”

我脸色一白。

虚云道:“十三年前的梁国太师公子珣,便是鬼谷一脉的第三十四任掌令。”

我迅速在脑海中整合着之前听来的关于公子珣,关于梁国的种种线索,却到底无法将这些事与鬼谷一脉联系起来,我凝肃道:“方才大师说,鬼谷一脉的门人,致力于阻止战乱。但朕却在不久前听说,当年太师公子珣,叛离梁国皇室,助赫连一氏掀起了一场耗时两年的内战。”

虚云不置可否,只淡然道:“陛下既知此事,便也应该听说了河川之战。”

“朕知晓,《三国史记》中将这一役,称为成为最无人性的战役。”

话至此处,虚云眼中蓦地黯然,带着痛色道:“确然……是最无人性的战役。”

他忽然看向我:“陛下听过一句话吗?唯有被人相信的,才能称作真相。”

我一激动,不自觉的捏住了桌子一角。

这正是沈珣这十年来,常常重复的一句话。

见我如此反应,虚云自顾自道:“陛下该是听过了。”

他复又转去睨闽江:“此战真相,贫僧相信会有人给陛下答案。贫僧现今只能说,公子珣从未背离过鬼谷一脉的初衷,他始终坚持着护世之心。若陛下识得公子珣,恐怕对他的评价,也非是一两句能可概括。”

“他……”我声音有些颤抖,哽了哽,才镇定下来:“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虚云定定望着我,半晌,才如透过我眼中的期许,看到了年月更迭中,那个早已消失的人。

“公子珣……是个有着卓绝智计的人。在世人眼中,他奸险狡诈,心硬如石。他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为将伤亡减到最低,他会毫不留情的牺牲必要牺牲的无辜者。或许,他手上的鲜血多过任何一个战场上的大将。无论面对多残酷的困境,他都能用他超卓的理智破局,而就是这份超卓的理智,使他走上了最后的末路。”

“什么叫……最后的末路?”我问。

虚云敛下眼皮,“他在最该为这天下尽一分心力的时候,选择了用性命为太子铺路。”

我浑身不可抑制的轻颤起来:“你是说,公子珣死了?”

虚云默认。

我恍惚道:“公子珣真的死了……那……那沈珣是谁?他为何十年如一日的看着那本有关梁国记事的书?他为何让朕将他交给梁国,说此举会让梁国皇室内乱?”

虚云不答我的问题,反而道:“当年梁国太子陆鸿煊,陛下定知晓他爱民如子,心性纯善。公子珣却认为,他身在高处,过多的良善会使得他瞻前顾后,葬送国运,所以,他铺了这条路,要磨灭陆鸿煊多余的人性。”

我脑子里一片混乱,像是抓住了什么重点,可仔细一想,却又只剩一团乱麻。

所有事件都残缺不全,无法组织成因果。

我抱着头,脑袋痛得像是要炸开。

我呼吸急促的喘了几口粗气,下意识的抓住虚云的袖口,沉声道:“告诉朕,沈珣究竟是谁?为什么,公子珣对陆鸿煊,与他对朕,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不是公子珣?”

虚云面露怜惜之色,良久,他摇头:“公子珣已经死了。”

“不是的……不是的……”我讷讷的重复,不知该怎样表达心中疑惑。

虚云道:“陛下不必心急,贫僧会告知你事情始末。”

我看了眼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沈珣在哪?朕要见他。”

“贫僧说了,沈施主不在禅宗掌控之中。但他若离开,证明事情已至无可转圜的余地。贫僧答应过他,无论如何,都要保住陛下与北曌。”

“此话何意?”

虚云一直平和的眉目深拧成线,叹了口气,道:“这便是贫僧今日邀陛下一见的目的。”

我默然等着他说下去。

“还请陛下为了北曌与梁国的民生社稷,与贫僧一同返回西境禅宗。”

我一怔,渐渐松开了拽他袖口的五指。

“你说什么?”

他再次语调绝然的重申:“请陛下为了北曌与梁国的民生社稷,与贫僧一同返回西境禅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