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9 文学理论的转型与发展02(第2页)
[13]《周扬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14]在龚育之在为郝怀明的著作《如烟如火话周扬》所写的“序”中,龚育之说:“周扬作为论战一方,当然认为他讲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自有他的道理,那道理就写在他那篇文章里面;而论战的另一方,批评周扬那样讲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胡乔木,当然也认为那样批评自有他更大的道理,那道理也写在那篇批判文章里面。这两篇文章现在都收在他们两人的文集里,胡乔木的文章,把这场争论定性为‘是关系到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现实政治意义的学术理论问题’。”“1988年上海一个内部刊物发表一篇文章,认为胡乔木那篇批评文章把问题过分地政治化了。这个刊物的编辑很想知道胡乔木的意见。别人向我说了,我向胡乔木传达了。胡乔木告诉我,他已看过这篇文章,他同意作者的观点,的确是过分政治化。证据是,后来就没有不同意见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和讨论了。”
[15]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艺月刊》1957年5月号。
[16]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的自我批判提纲》,《文艺研究》1980年第3期。
[17]王蒙:《“人性”断想》,《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18]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82年第6期。
[19]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读书》1985年第2、3期。
[20]林兴宅:《论文学艺术的魅力》,《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21]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
[22]鲁枢元:《艺术精灵与科学方法》,《文艺报》1985年7月13日。
[23]朱立元:《对文艺学方法论更新的若干思考》,《理解与对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4]朱立元:《马克思、恩格斯在文学批评中运用比较方法的特征》,《复旦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25]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26]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
[27]孙绍振:《论实践主体性、精神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28]鲁枢元:《审美主体与艺术创造》,《文艺报》1983年第5期。
[29]陈涌:《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红旗》1986年第8期。
[30]姚雪垠:《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红旗》1986年第12期。
[31][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32]李泽厚:《形象思维再续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59页。
[33]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34]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
[35]童庆炳:《文学概论》(上),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8页。
[36]钱中文:《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158页。
[37]王元骧:《艺术的认识性和审美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38]钱中文:《文学艺术中的“意识形态本性论”》,《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39]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6页。
[40]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
[41]这些论文收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与研究中心编:《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3]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45]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46]陶东风:《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