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风主观精神论的内涵(第2页)
新文艺底发生本是由于现实人生的解放愿望,所谓“言之有物”的主张就是这种基本精神底反映。但说得更确切的是,“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这里才表出了真实的历史内容,而不止是模模糊糊的“物”了。于是,才能说“为人生”,要“改良这人生”。
然而,“为人生”,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是人生的真实,那“采”者“揭发”者本人就要有痛痒相关地感受到“病态社会”底“病态”和“不幸的人们”底“不幸”的胸怀。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命,我们把那叫做现实主义。[11]
这段话在50年代被当作典型的唯心主义遭到批判。其实在这段话中,胡风以鲁迅为例,说明现实主义的精髓在于作者既要有为人民的“愿望”,同时还要有对现实的深刻的认识。不但如此作家还必须有那种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格胸襟,而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得失。由这里可以看出,胡风所提倡的“主观精神”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力量的表现。
1945年胡风写了悼念阿·托尔斯泰的文章《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这篇文章分析了阿·托尔斯泰如何由旧俄的伯爵到保卫苏联的热诚的爱国主义者,由批判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大师,胡风分析的结果不是别的,主要是托尔斯泰的“工作精神”。什么“工作精神”呢?那就是他对于现实主义的力量,现实主义使“历史的内容”“突入”到他的“主观精神里面”。胡风认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能使历史要求“侵入”作家内部,由这达到加深或者纠正作家的主观的作用。即历史的现实的要求会以强大的力量扩大和纠正主体的思想感情的偏见。这种现实主义的历史内容可以纠正主观扩大主体的说法,强调了人生与艺术的一致,比上面联系鲁迅论述,更进了一步。
实际上,早在1937年胡风在《略论文学无门》一文,已经把这个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在这篇谈论到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中国作家鲁迅和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章中,胡风提出了与“主观战斗精神”相似的作家“受难”精神,认为在生活和艺术之间,作家主观的“受难”精神最为重要,经过“受难”精神的洗礼,生活才有可能变成艺术。并进一步提出了后来让大家争论不休的现实主义可以“补足作家底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和世界观上的缺陷”[12]的论点。但统观全篇,文章所极力倡导的不是锤词炼句,而是“艺术与人生的一致”、“作者和人生的拥合”、“人生与艺术的拥合”、“作家的本质的态度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作家的人格与文格一致的问题。这些论述,让我们想起了我们古人所说的“文如其人”、“因内符外”、“表里比符”、“文格即人格”等说法。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在他的理论研究中曾提出过“第一义诗人”和“第二义诗人”的区别。他认为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那些把文字弄得像变戏法的诗人,那些不圣洁的诗人,那些不能把自己的精神突入人生的诗人,只是“第二义诗人”。只有那些“抱着为历史真理献身的心愿再接再厉地向前突进的精神战士”才是“第一义诗人”。主观精神的突入对象,是为了表达精神战士的人格力量。
概而言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一方面是为了创作,只有“主观精神”介入生活,才能使生活变成具有艺术品性的题材,才能达到现实主义的深度;另一方面,“主观精神”论,其实就是要求人生追求、艺术理想的一致,这是一种崇高的人格论。胡风的表述可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但其思想和精神是很有价值的。特别在反对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弊病中是起了巨大作用的。应该说,这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次理论创新,应给予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理论上,从来不抹杀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有时候把这种主体的作用看成是主客体关系中的关键之点。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篇即说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3]马克思这段话可以说是理解一切人的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把钥匙。马克思想要说的是,人的活动(当然也包括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客体是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的,主体则在对象中实现自己的力量。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单纯一个什么素材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作为主体作家的精神,要深入到这个素材中去,熟悉它,温暖它,改造它,在素材这个对象里面实现自己的力量。应该说,胡风以他自己独特的语言接近了马克思。
[1]胡风:《关于创作经验》,《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2]胡风:《关于创作发展的二三感想》,《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
[3]胡风:《为初执笔者的创作谈》,《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4][法]波瓦洛:《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页。
[5]胡风:《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9-71页。
[6]胡风:《论〈北京人〉》,《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页。
[7]胡风:《青春底诗》,《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8]胡风:《略论文学无门》,《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9]胡风:《关于题材,关于“技巧”,关于接受遗产》,《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1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11]胡风:《现实主义在今天》,《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页。
[12]胡风:《略论文学无门》,《胡风选集》(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