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篇 初到布拖(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篇初到布拖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晴间多云,有雨

翻山越岭去布拖

早起,鑫、萧、伟3人先出发排队购票。随后,我们也赶到了西昌长途汽车站。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携带行李较多,司机很不高兴。司机也有一些自己的东西要装车,双方甚至争执起来。最后我们以多买几张票作为让步,才顺利出发。

从西昌市到布拖县,行车时间大约4小时,要翻越一座3000米左右的高山。离开市区后不久,汽车就开始盘旋上山了。山路崎岖,路途中又下起了小雨。山间飘起的层层雾气,使路上的能见度很低,我们坐在车上多少有些提心吊胆。

我有些晕车,坐的位置靠前一些,而坐在后排的锐和婷可惨喽!汽车一颠,把他们弹起老高,接着又摔回到座位。换了我,早就吐个底朝天了!途中休息时,我问锐,坐在最后一排是不是很难受?他说,没事,放心吧。怎么可能没事呢,他是在安慰大家罢了!

我突然想起早上洗好的葡萄,赶快拿出来,让大家提提口味。葡萄是西昌的重要特产之一,我们在西昌的这两天,看到路边商店到处摆放着刚采摘下来的葡萄,还有农家自酿的葡萄酒。我们住的青翠国际青年旅社门口,也摆着自酿的葡萄酒。出发前我去买葡萄,一尝还真甜,就和琪把葡萄洗好带上了路。本想支教完成、回到西昌时再多买一些,没想到就这么几天,收获的季节过了。回到西昌时,大街小巷的葡萄不知都到哪里去了,少了口福!

拉克、尔沙来接站

长途车到达布拖时,大约已是下午1点多。当地大学生志愿者拉克和尔沙赶来迎接我们。拉克和尔沙都是当地彝族青年。下学期,拉克就要上大学四年级了,尔沙也要进入大学三年级。拉克中等个子,精瘦的身材,雪白的牙齿,笑起来很灿烂,办事沉稳、周到、有责任心,不像只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拉克的普通话非常好,正在布拖县电视台实习。相比之下,尔沙显得更像个学生,他比拉克矮一些,但没有拉克那么瘦,也是非常真诚、淳朴、能干的样子。我们在亚河期间,很多事情离不开他们的协助。从此,我们12人的队伍增加了两位新成员。

终于到达亚河小学

从布拖县到我们要去支教的拖觉镇亚河村,还有半小时左右的路程。鉴于之前多次因行李问题出现麻烦,这次,我们盘算着租用面包车。比起乘公交车来说,租车可能还要省时省力一些,而且也不是很贵。于是我们租了两辆面包车,把行李都顺利地装上了车。人员也分为两队,一队4个人由毛带领,留在县城购买食材等必需品——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自己开火做饭了;另一队8个人由我带领,分别乘坐两辆面包车先到达亚河小学,进行准备。

8个人的队伍两辆车,其中我们这辆车由拉克领路,车上还有健。汽车出了县城,一路是上坡行驶,虽然不是很陡的路,但可以肯定,亚河村的海拔比县城要高,海拔大约2000米。刚出县城,看到在一片开阔地上,整齐摆放着安装风电使用的大型叶片和相应装置。显然,布拖附近要建大型的风力发电设施。山路不是很平整,司机说,这正是运送这些大型风电设备造成的。但愿国家在大型企业建设中,也要考虑如何保护当地的道路。

亚河村与亚河小学

行车大约20分钟,亚河村到了。亚河村是一个较大的彝旗村寨,村中有一条东西方向的道路,大约宽度是两辆汽车可以对开通过的样子,路的两边就是各家各户的住宅。这条东西向的道路,东头连接通往县城的公路(我们的汽车就是从这条路开进亚河村的),西头则随山势越来越高,到达山腰。

亚河小学位于东西向这条路的中间段,大门在路的北侧。校园呈长方形。学校有两排平房,呈“厂”字排列,一排平房沿着校园北墙搭建,与校门相对,坐北向南,是4间大教室;另一排平房沿着校园的西墙搭建,在走进校门的左手边,坐西向东,分别是教具室、教师宿舍、校长室、伙房和图书室等。校园的中间是水泥地操场,操场的右侧有一个篮球场和两个乒乓球台,校园的东北角是一个旱厕。沿着院墙的东侧和南侧没有其他建筑,但种着两排杨树,学校的旗杆台设在东墙一侧。

海日拉伍校长

到达亚河小学时,海日校长已经等在那里。因为放假,老师们都回家了。海日校长是特地回校迎接我们的。海日校长大约40岁,身材高大,典型的彝族汉子。他简单介绍了情况,带我们看了打扫好的两间房屋和堆满木料的柴房。显然,对我们的到来,校长早有准备。

校长安排我们住在西侧房间中最北的一间和最南的一间。北头一间原来是放教具的房间,比较隐蔽,分给了女生;南头的房间比较大,是学校的图书室,分给了男生。接着需要整理卧具,否则晚上无法过夜。房间虽然打扫过,但“床”还是需要自己准备。

我们的床和我们的家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