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课 天与人02(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课天与人02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后一句,王安石没有注。《老子想尔注》:“唯,独也;尤,大也。人独能放水不争,终不遇大害。”[4]放,是仿。人只要能模仿水“不争”的品德,就会始终不遇大灾难。这些都是说水的特性有“善”的意味,人如果能模仿水的特性,就会有善的品德。实际上就是人们用水的特性来比喻善。

《管子·水地》中对水的描述就更加系统全面了。它说:“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在这里,水就有了仁、精、正、义、卑等高贵的品德。仁义是儒家的思想精华,精、卑是道家的思想核心,特别是卑,是“道之室、王者之器”,是道家的哲学家与政治家的宝贝。“正”则是当时许多思想家所共同推崇的内容广泛的概念。水的“准”、“素”、“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性质,“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天地万物都少不了水,所以称得上“水神”。在这里虽说“水神”,并非神灵,而是神妙的意思。

古人也将玉视为珍贵的东西,不仅由于坚硬,而且由于玉的一些性质类似许多品德。《管子·水地篇》载:“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玉有仁、义、勇等九德,实际上也是比喻。

水与玉都是没有神灵的,因此所谓“德”也都是比喻性质的。宋明时代的理学家一般不讲神灵之天,他们所讲义理的天,也都是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的,不能说天有义理,就变成不是自然之天了。

古人先将人的品德赋予自然界,然后提倡人们向自然界学习,效法自然。先从具体事物说起,如水、玉等,然后扩大到天上去。就是要人们顺天、则天。这种思想引入医学,就特别有意义。例如在《礼记·月令》中专门叙述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天,人事也要随着更替,是顺天。冬天穿棉袄,夏季必穿纱,就是人随着天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月令》还讲春天是万物生长繁殖的季节,人们不应该上山砍树伐木,也不要打猎捕鱼,同样道理,对于犯人也不能在春天行刑。砍树、捕鸟、网鱼,都要在秋冬季节,处置犯人也是在秋冬季节,所谓“秋后问斩”,就是这个道理。古代战争也是选在秋冬季节,那是农闲时期。如果在农忙时期发动战争,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影响收成。在《黄帝内经》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四季与阴阳都是天的表现,是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圣人知道这个道理,因此,顺应天的变化,在春夏季节注意养阳,在秋冬季节注意养阴,这样就可以少生病。这些思想在《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在《淮南鸿烈·时则训》中,都有所体现。《吕氏春秋·孟春纪》:“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春天,祭祀山川时,不用母畜,怕它有孕。禁止伐木,不要破坏鸟巢,“孩虫胎夭”与麛、卵,都是幼小动物,都在保护之列。“无覆巢”,也是怕摔了尚未能飞的雏鸟。“无聚大众”,不要搞大型聚会,怕影响春耕生产。“无置城郭”,不要修建城墙,也是怕妨碍农业生产。霾,同埋。高诱注:“白骨曰骼,有肉曰髊。”掩骼霾髊,就是掩埋骸骨。一方面表示仁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卫生。《淮南鸿烈·时则训》也有类似的内容,它说:“牺牲用牡,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毋麛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掩骼薶骴。”薶骴,同“霾髊”。说明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先秦两汉时代是很流行的。儒家与道家都根据这种思想,提出保护环境的问题,提出应该保护生态资源,不要竭泽而渔。用现代的说法,就是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处于和谐的关系。

天有好生之德,圣王则天,也是有好生之德的。《新序·杂事五》载: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蝥作网,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祝网者”置网四面,就是想把鸟一网打尽,其实未必都能网到鸟。这是亡国之君夏桀的错误做法。汤网开三面,只留一面,专门捕那些“犯命”的鸟,让多数鸟都可以逃走。这是爱心的表现。连对禽兽都有这种爱心,那么对人当然会更好了。于是,汉江以南的四十个小国都归顺汤。在过去,当政者的道德有强大的感召力。也可以将这种情况说成是圣王与天同样有好生之德。现在可以说有了新的意义,一方面,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都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中,都要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维护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不要把别人逼上绝路。欺人太甚,也会遭到强烈反抗的。有的强国经常采取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的办法,强迫别人服从自己,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严重侵犯别国的主权,也是不得人心的霸道行为。

2。2天人一类

中国古代有三个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最大,它们是八卦、五行、阴阳。在这三个思想体系中,天与人都是一一相对应的。

《周易》中的八卦是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gèn)、兑。它们对应自然界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对应人事的是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对应人体的是首、腹、足、股、耳、目、手、口。这样,天为父,地为母,天人就对应上了。因此,最高统治者皇帝就称“天子”。“天子”是天人一类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说法。

阴阳说也是将天与人一一对应。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府(腑)之阴阳,则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六府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如《周易·泰卦·彖言》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周易》还将阴阳与道德对应起来,如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5]柔、仁与阴对应,刚、义与阳对应。总之,中国古人将人事与阴阳对应,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最早提出五行说法的《尚书·洪范》中将人事的貌、言、视、听、思与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一一对应。到战国后期,建立起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模式,把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内容都尽量装入这个体系。例如把一年四季(四时)和方位、五色、五味都与五行对应,四季与五行对应是有困难的,但是,他们先将土挂在季夏之末,如《吕氏春秋》;有的则在夏季中设一个长夏来与土对应,如《黄帝内经》。到了汉代,要提高土的地位,就将土与四时对应,使土在五行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所谓“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莫贵于土”,与土对应的那一系列,也都鸡犬升天了,“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贵于黄”(《春秋繁露·五行对》)。

人与天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甚至是一一对应的。西汉政治哲学家董仲舒将天人关系归纳成一句话: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按类来分,天与人是一类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一类,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形式。董仲舒为此还作了许多新的论证,例如说人是天生的,“为人者,天也”。因此人像天,与天同类。再从形体上看,天有十二个月,人也有十二块大骨节,天有三百六十日,人也有三百六十块小骨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有数量关系,天人一致;没有数量的,按类分,天人也是对应的。这就是他说的“人副天数”。

天人是同类,根据同类相感的原理,天与人可以产生双向的精神感应。天有无上威力,有爱心,能够赏善罚恶。当天子犯了错误时,天会降下灾害,谴告他;他如果还不纠正错误,天又会降下怪异来吓唬他;他如果还不改正,那么,天就会使他灭亡。董仲舒认为这说明天对天子是特别爱护的,才这样一再提醒,天子应该按照天意办事。

董仲舒从天人一类中引申出这种说法,是为了给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子以制约,不让他胡作非为,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就要产生腐败。天人感应过去受到的批判最多,现在冷静地思考一下,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天是整个自然界,人当然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有一致性,也是无可非议的。董仲舒的那些类比,显然牵强附会,但这对于当时还没有民主制度,对于皇帝还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树立天的威信,给皇帝加上精神枷锁,无疑有益于社会的安定。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适应了,成为习惯了。顺天、则天,在这里也会得到支持的。实际上就是适应大自然,也就是与大自然和谐的问题。

西方人强调征服大自然,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现在科学发展的结果,居然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中国传统的阴阳论强调阴阳平衡,五行学说也是强调平衡,人与天即人与大自然,也要平衡和谐。这些和谐的思想,对于养身,对于治国,对于处理国际关系,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都是有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

2。3天人一性

《孟子·尽心上》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如果能尽心,就能知性,知自己的本性。知性,也就会知天了。历代学者对于心、性、天有不同的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也就各不相同。东汉赵岐是最早给《孟子》作注的人。赵岐注云:“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心以制之。唯心为正,人能尽极其心,以思行善,则可谓知其性矣。知其性则知天道之贵善者也。”又说:“能存其心,养育其正性,可谓仁人。天道好生,仁人亦好生。天道无亲,唯仁是与。行与天合,故曰:‘所以事天也’。”[6]这里说的是仁人能够存心养性,以思行善,行善就是好生。天也是贵善的,也是好生的。因此,仁人与天道是一致的,贵善好生的本性是一致的。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7]这好像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他们的主张,天人完全是一回事,不需要讲“合”。他们把天人合一,合得更加彻底。程颢认为“合天人”,“天人无间”[8],完全是一体的,用不着再说什么“合”。他还说:“人和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人与天都是“一物”,一个东西。如果在人之外,“别立一天”,那就是“二本”了。他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所谓“仁者”,应该是道德高尚的人。这种人必须将天地万物与自己视为一体,所有的事都是与自己有关的。如果对一些事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那就是麻木不仁。二程讲到天人合一的地方甚多。如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即天地也”,“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至于圣人,亦止如是,更无别途。……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9]他们认为人的道理与天地的道理是一致的,圣人的想法与天地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在道理上,在本性上,人与天地是一致的,所谓“天人一也”。

2。4天人一气

庄子讲“通天下一气耳”,人就是气聚合而成的,因此,与万物没有什么不同,与天也是一致的。王充讲,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论衡·命义》),“用气为性,性成命定”(《论衡·无形》)。人的“性”是由天的“气”决定的。人性与天性就有了一致性,或者说天与人在“性”上是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天与人在“性”上可以合二为一。“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人禀天气而生,也一样不会改变。张载提出,天是太虚,“由太虚,有天之名”(《正蒙·太和篇》)。又认为太虚充满着气,“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人与万物都是气聚合成的客形,人死以后,又回到气的本来状态。万物也是这样,毁坏以后,回到气的本体。“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唯尽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客感客形”是指天地万物与人这些看得见的形体,“无感无形”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形体的气,这两者怎么能统一起来呢?张载认为只有能够“尽性者”,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张载认为看不见的太虚(即天)充满着气,看得见的万物和人都是气聚合成的,那么,天与人在气这一材料方面就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正蒙·乾称篇》),这个“一”就是气。他在《乾称篇》中还说“天人一物”、“一天人”、“万物本一”等,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不同表达。二程讲天人合一,合于“性”;张载讲天人合一,合于“气”。所合不同,能合则一。在这里,所谓“天人合一”,不是两种东西的相加,是两种现象统一于一个本质。如果没有中国哲学这种思维方式,或者不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对此感到费解,或者根本无法接受。张载合天人于气,明确提出全宇宙只有气,万物的本质就是气,人与万物也都是气聚合而成的,一旦消亡,再回到气。如果用公式来表示,那就是:

综上所述,天是复杂的,多义的,人也是复杂多义的,天人合一,也有多种不同形式。主要是讲天人的一致性,统一性,天人可以统一于气,也可以统一于理,统一于道,统一于高尚的道德。天人合一,也讲天人感应,讲天与人能够进行精神方面的相互感应。因此,天人合一,既包含神秘的神学目的论的内容,也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意思,其中也有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养身之道。如果只讲一个方面,或者不讲某一个方面,显然都是片面的。

现在,神灵的天与精神感应的“天人合一”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了。自然界与人类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正是现代所需要的,应该加以新的解释,用于现实,解决现代社会的一些实际问题。正如季羡林先生在首届北大论坛(2001年11月2日)上发言所说的,西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很多福利,也造成严重的问题,如气候变暖、淡水缺乏、动植物物种灭绝等,西方以自然界为征服对象,征服的结果,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只有东方文化能够挽救人类。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印度也讲人与宇宙的统一。走遍几大洲几十个国家而又学贯东西的世纪老人,能讲出这些话,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现在有些人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受到当前的事实所局限,羡慕暴发户,对于自己没有信心,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没有信心,难道不能向季老先生学习一点什么吗?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就在于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东西方文化有互补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我们不必那样自卑。最近,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二百年以后,全世界学习汉语,也像现在学英语那样,一方面,由于中国语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文化的长处。“他说二百年以后很可能大家都学习中文,犹如今天大家都学习英文一样。这种预感的根据可能是由于中国语言的形象性。……他不知不觉地又重复他的预测,二百年内人们确实必须学习中国语言以便全面掌握或共同享受一切。”[10]这位一百零一岁的西方大哲学家也不是随便说的。

3。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是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口号。它表明人类开始从自然力控制下解放出来,从天命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标志着人类自信心的提高,是思想革命与观念更新的象征。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很有意义的口号。

有的人以为,人定胜天,就是像两军对垒那样,将对方打败或者消灭,于是提出怀疑:人怎么能消灭天呢?人怎么能战胜自然规律呢?例如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是无能为力的;昼夜更替,人也无法改变。在这种认识下,对“人定胜天”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我以为这是需要给予解释的。

为了正确理解中国古人关于“人定胜天”的思想,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人讲的“天”是多义的,“人”也是多义的,在“人定胜天”中,这个人应该主要是指群体的人,有时也指个人。最关键的是对“胜”的理解。什么叫“人胜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3。1期待自然与人力奋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