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课 天与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中国汉字的多义性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模糊性,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学者的研究或者争论,与此多有关系。有的学者不太了解这一情况,在多义中只取一义,或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将本来模糊的改成精确、清晰的,结果失去原意。对于“天人合一”,就有这种情况。先将“天”确定为神灵的天,“人”确定为人类,再把“合”理解为两种不同的东西相加与结合,于是就得出“天人合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成立的。进一步推翻所谓“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之类的说法。全部论证过程似乎都是很严密的,其实有许多理解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误解。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是多义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天,一是神灵的天。

自然的天也有几种意义:

一是与“地”对应的天,即“天地”中的天,包括日月星等天象以及气候、气象等。如《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列星指天上的所有星星,主要指恒星。所有恒星随着天旋转。日月交替着照耀天下。四季轮换着出现。阴阳变化存在于天地之间,风雨在广泛领域中产生作用。这些都是天的表现。“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日食月食,风雨不及时,新星突然出现,虽然是非常的现象,却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的。《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气积累成天,阴气积累成地,天地是阴阳二气形成的。地面以上的一切现象都包括在“天”这个概念内。

二是与“人为”对应的天,指一切不是人为的自然现象,包括与地对应的天的全部内容,还包括地面上自然发生的一切现象。如《庄子》所说的“牛马四足,天也”。牛马有四条腿,是自然的,这也是天,即天赋的意思。《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这些说法中的“天”都是天然即自然的意思。

三是与“人”对应的天,是天地的简称,指整个自然界。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天就包括“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这个天就包含“人之外的一切都是天”的意思。

四是天有时也包括人在内,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宇宙。如董仲舒讲的“天有十端”,十端是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人。这个天就是无所不包的,这一句话中,两个“天”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在西方哲学中不太可能出现。如果不能理解中国哲学中这种模糊性,那就可能误解一些古代的思想。张载讲“太虚即气”,太虚又名为天。这个天也是整个宇宙空间。

宋明以后的哲学家讲的天多数是自然之天,很少讲神灵之天。只有陈亮还学着董仲舒的口气给皇帝上书,大讲天人感应,希望皇帝听他的说法,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神灵的天,主要包括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论中的、相当于西方所谓“上帝”的天,即主宰宇宙的至上神。这个神灵的天是全能至善的。有时也将善德归于天,于是有伦理的天。天主宰自然界,决定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于是,又将自然变化说成是灾异,是天意的表现。自然灾异的天,伦理的天,应该都从属于神灵的天。

天,在古人那里,是非常明确的概念。只是见解不同,产生了歧义,引起了争论。按刘禹锡的说法,从最大的意义来分:一种叫“阴骘之说”,一种叫“自然之说”[1]。前者就是神灵的天,在暗中主宰人世间;后者就是自然之天,没有意志,不能赏罚,与人间祸福没有关系。现代引入西方分析方法以后,天的意义就更加复杂了。

“人”也是多义的,有的指最高统治者“天子”,有的指一般个人,有的指某一部分人,有的则指全人类。

“合”的意义也有多种。我们就将它放在下面具体论述中加以解释。

2。1天人一德

天人合一的说法在《易传》中就有了。《周易·乾卦·象言》: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这个“大人”,是大人物,指统治者。在这里,天人合一中的“一”是道德。与天地合其德,说明天地是有道德的。如何理解“大人”与“天地”的“合其德”呢?主要难点在“合”字上。什么叫“合德”?道德是如何“合”的?《易传》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根据“天行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行健,就是自强不息。君子就在这一点上与“天”合德。这个德就是积极进取。天有这个德,君子也应该有这个德。这就是“合德”。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里讲天的特点是“大”,只有尧能够“则之”。“之”就是“天”,就是“天之大”。“则”如何理解?按朱熹的说法:“则,犹准也。”“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2]则,就是标准。尧能符合天的标准,尧的伟大,也像天那么大。尧与天在“大”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很显然,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这就是一种“合德”。这个大的“天”,不能说就是神灵的天。必须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在讨论哲学问题时,一个概念可以有多种用法,并非总是一种内涵。这是常见的现象,也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常识。

尧是圣王,是“大人”,也是“君子”。他可以与天“合德”,也能像“天行健”那样“自强不息”。天有高尚的德,圣王能够效法天之德。这就是大人与天的合德,也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形式。“天行健”是从天文学引申出来的,不是迷信。古代天文学认为“天体”(指恒星天)一日由东向西运行一周,速度非常之快,称之为“天行健”。这种形式是从比喻开始的。先是以天之“大”来比喻尧的“伟大”,然后引申出“合德”的思想。以天之大来比喻尧的伟大功绩,天是否就有了神性呢?未必!关于比喻,以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事,在古代是相当普遍的。例如《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

王安石注:“善者可以继道而未足以尽道,故上善之人若水矣。”用水来比喻“上善之人”,“上善之人”就像水那样。水是什么样子?《老子想尔注》:“水善能柔弱,像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水是柔弱的,是向下流的,流向空虚的,经常滋润万物,始终不与别人竞争。有这些品德,值得人们学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王安石注:“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而弱,故曰不争。众人好高而恶卑,而水处众人之所恶也。”

居善地。

王安石注:“居善地,下也。”

心善渊。

王安石注:“渊,静也。”

与善仁。

王安石注:“施而不求报也。”

言善信。

王安石注:“万折必东也。”

正善治。

王安石注:“至柔胜天下之至刚。”

事善能。

王安石注:“适方则方,适圆则圆。”

动善时。

王安石注:“春则泮也,冬则凝也。”[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