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今后国际人权斗争的发展趋向和我们的对策(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4]《中国时报》,1982-10-20。

[25]托·马格施塔特:《马克思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共产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见凯托研究所:《政策分析》,1987。

[26]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24页。

[27]A。W。德波特:《欧洲与超级大国》,97页。

[28]《美国总统公开文件集,哈里·杜鲁门》,547页。

[29]斯蒂芬·安布鲁斯:《走向全球主义——1938—1980年美国外交政策》,105页。

[30]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15页。

[31]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1945—1975》,35~36页。

[32]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276、282~283页。

[33]S。亨廷顿:《美国的制度与美国的幻想》,转引自《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87-02。

[34]赫尔格·哈夫坦顿:《里根政府:美国力量得到重建了吗?》,4~5页,纽约,1988。

[35]《哈佛大学研究侧记——“美国病”需要东方的药?》,载《天下杂志》,1986-03-01。

[36]《目光短浅的美国人》,载《新闻周刊》,1989-01-09。

[37]《纽约时报》,1991-04-14。

[38]《人民日报》,1991-09-09。

[39]美国众议院外事委员会亚太事务分会顾问卜睿哲先生1990年12月来华访问期间的讲话。见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外交政策背景资料,1991-01-07。

[40]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等译,34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41]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19页。

[42]Э.Я.巴塔洛夫等著:《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意识形态战略》,3页,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1985。

[43]彼得·科林斯:《共产主义失败后的意识形态》(Peters,IdeologyaftertheFallof),6页,纽约,1993。

[44]马克斯·拉纳:《美国文明》,转引自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3页。

[45]朱利叶斯·W。普拉特:《美国对外扩张的思想意识》,见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编:《美国史译丛》,1982(2)。

[46]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7页。

[47]乔治·F。凯南:《1917年至1976年间的美苏关系》,载《世界历史译丛》,1979-02。

[48]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130页。

[49]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编:《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225页。

[50]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编:《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246页。

[51]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编:《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225页。

[52]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175页。

[53]苏联科学院美加研究所:《现代美国对外政策》,103~104页,莫斯科,1984。

[54]转引自《中流》杂志社编:《中流百期文萃》,622页,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

[55]R。M。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朱佳穗等译,134、139页,北京,长征出版社,1988。

[56]R。M。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134、139页。

[57]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76页。

[58]拉铁摩尔:《亚洲的决策》,5~6页。

[59]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103页。

[60]美国新闻处华盛顿电,1953-01-20。

[61]杜勒斯1957年6月28日在旧金山狮子俱乐部国际协会大会上的演说《我们对中国共产主义的政策》,见世界知识出版社编:《杜勒斯言论选辑》,314~31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62]《1958年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关于不承认中国的备忘录》,见世界知识出版社编:《杜勒斯言论选辑》,403页。

[63]《中美月刊》,1982(27)。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