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几点结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19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495页。

[31]克拉伦斯·B。卡森:《美国人的传统》,7页,纽约,1964。

[32]《斯大林文集(1914—1932)》,5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3]格雷厄姆·艾利森等编:《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蒋宗强译,24、50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4]阿伦·戴维·米勒:《地理位置塑造美国人的世界观念》,载《外交政策》网论,2013-04-16。米勒系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学者。

[3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320~3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6]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编:《美国地理概况》,杨俊峰等译,7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37]参见卢瑟·S。利德基主编:《美国特性探索》,龙治芳等译,9~3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8]B。B。索格林:《美国历史上的意识形态——从奠基者到20世纪末》,5页,莫斯科,1995。

[39]当然,“流动性”绝非无足轻重。我国清末民初外交家伍廷芳曾指出:“美国人希望到国外旅行的普遍愿望是他们的优良品质之一,从未离开过家园的人所知必然不多。……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犯了很大的毛病。有一句中国格言是这么说的:骑马行舟皆危险。……一辈子待在自己家乡的人大多心胸狭隘,固执己见,而且以自我为中心,美国人则没有这些毛病。”参见伍廷芳:《美国人的气质——美国何以如此繁荣》,56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0]何顺果:《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载巴忠倓主编:《大国兴起中的国家安全——第三届国家安全论坛论文集》,3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668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534页。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604~605页。

[44]以上内容参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江西美国史研究中心编:《奴役与自由:美国的悖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演说集》,224~246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5]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34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84页。

[47]托马斯·R。戴伊、L。哈蒙·奇格勒:《美国民主的讽刺》,张绍伦等译,51~53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8]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册,王琛等译,7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9]《毛泽东文集》,第6卷,3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0]A。A。波罗霍夫斯基:《美国经济发展中国家所有制的作用》,载《美加经济、政治和文化》,2004(3)。

[51]参见《1999年总统经济报告》,326、424页;《当代商业概览》,1999-02,转引自A。A。波罗霍夫斯基:《美国经济发展中国家所有制的作用》,载《美加经济、政治和文化》,2000(3)。

[52]参见理查德·范斯科德等著:《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1~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3]参见吴必康:《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31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54]威廉姆·威廉姆斯:《美国外交的悲剧》,13页,纽约,1972。

[55]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156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56]詹姆斯·M。斯科特:《冷战结束后——在冷战后世界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1页,伦敦,1998。

[57]詹姆斯·法洛斯:《敌人:一个爱与恨的故事》,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09-09。

[58]参见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398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59]戈登·巴多斯:《美国外交政策的高昂代价》,载《国家利益》网站,2013-07-09。

[60]《独立报》,2014-03-05。

[61]朱成虎、孟凡礼:《简论美国国力地位的变化》,载《美国研究》,2012(2)。

[62]迈克尔·舒曼:《如何拯救资本主义》,载《时代》,2012-01-19。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