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今后国际人权斗争的发展趋向和我们的对策(第3页)
[64]《中国时报》,1982-10-20。
[65]托·马格施塔特:《马克思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共产主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见凯托研究所:《政策分析》,1987。
[66]时任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1979-08-29。
[67]刘连第、汪大为编著:《中美关系的轨迹——建交以来大事纵览》,107页,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
[68]N。B。塔克:《中国和美国:1941—1991》(NancyB。TuaandAmerica:1941—1991),载《外交》,19911992(冬季号)。
[69]刘连第、汪大为编著:《中美关系的轨迹——建交以来大事纵览》,226页。
[70]刘连第、汪大为编著:《中美关系的轨迹——建交以来大事纵览》,226页。
[71]路透社成都电,1985-10-16。
[72]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美国政策资料》,1983(3)。
[73]《邓小平文选》,第3卷,324页。
[74]《邓小平文选》,第3卷,380页。
[75]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正在到来的与美国的冲突》(Ristein&RossH。Munro,TheingflictwithAmerica),载《外交》,1997(34)。
[76]以上内容详见戚方编:《“和平演变”战略的产生及其发展》,27~2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77]戚方编:《“和平演变”战略的产生及其发展》,32页。
[78]《意义重大的美中关系——乔治·布什总统答中国电视台记者(1989年2月26日,北京)》,见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美国政策资料》,1989(2)。
[79]转引自牛羊:《北京动乱暴乱背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载《当代思潮》,1990(3)。
[80]转引自牛羊:《北京动乱暴乱背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载《当代思潮》,1990(3)。
[81]《当代思潮》,1990(6)。
[82]《当代思潮》,1990(6)。
[83]《邓小平文选》,第3卷,302页。
[84]《当代思潮》,1990(6)。
[85]马克·佩里:《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秘闻——黯然失色》,汪有芬等译,296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86]路透社华盛顿电,1990-02-05。
[87]美新署华盛顿电,1993-01-13。
[88]美新署华盛顿电,1993-09-02。
[89]美新署华盛顿电,1993-09-02。
[90]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同中国人发生更大麻烦的危险》,载《纽约时报》,1995-08-15。
[91]李希光等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4~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92]《读卖新闻》,1996-08-22。
[93]克林顿总统发表国情咨文,载《人民日报》,1997-02-07。
[94]《金融时报》,1997-10-21。
[95]马丁·西夫:《克林顿若受到邀请也不会到中国去》,载《华盛顿时报》,1997-10-06。
[96]克林顿:《我为什么去北京》,载《新闻周刊》,1998-06-29。
[97]《威廉姆·杰斐逊·克林顿对北京大学师生的讲话》,见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外交政策背景资料,1998-07-02。
[98]《邓小平文选》,第3卷,344页。
[99]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常铮译,21~2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100]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21~24页,
[101]理查德·尼克松:《现实的和平》,92~94页。
[102]瑟奇·谢曼:《现在谁会为俄罗斯说话?竟然是尼克松!》,载《纽约时报》,1993-02-19。
[103]《世界日报》,199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