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戈姆利伦敦之行的意义(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四、戈姆利伦敦之行的意义

戈姆利伦敦之行最大的成果是,美国军事人员设身处地地了解了英国面临的形势和英国的战略计划。虽然美方没有作出任何承诺,但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回了美国。在递交罗斯福的报告中,埃蒙斯和斯特朗提到英国公众的士气非常高涨,政府对决定性地打败任何入侵充满信心,甚至“也许过于自信”。英国的工业形势“目前不是太糟”,军事上看起来“不好不坏”,如果入侵延迟到10月15日以后,形势将大为改善。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关于英国处于劣势的描述。[201]

这些报告使美国政府最高决策者获得了最直接的情报,了解了英国政府的抵抗意志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斯福政府继续和加大对英国援助的决心。因此,美国军事人员的伦敦之行基本完成了判断英国是否能够生存的主要任务。另外,这次会谈是“第一次有陆军官员被赋予权力和机会与英方讨论未来的计划……显然陆军计划人员开始像海军计划人员长期以来的那样,开始与英国陆军参谋人员进行合作”[202]。福雷斯特·C·波格指出:“这些敏感的活动均未形成什么正式的协议或意味着什么联盟,但却为将来顺利建立一种盟友关系铺平了道路。”[203]

这说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仅限于海军方面的合作已不合时宜,也预示着美国政府准备更深地介入战争。而对战争条件下的一些军事技术情报,比如实战下的武器性能,尤其是德国空军轰炸技术,美国军方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派专人前往英国收集轰炸技术情报,这些是和平条件下的美国难以获得的宝贵信息。美国学者塞缪尔·莫里森指出:“戈姆利从战争实验室获取最新的信息,对国防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04]而另一位历史学者约瑟夫·拉希甚至认为,1940年8月的英美军事会谈是双方通往建立军事同盟的重要一步。[205]

[1]徐蓝:《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第6章第1、2节和第9章。

[2][英]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上册,第360页。

[3]N。H。Gibbs,GrandStrategy,Vol。1,pp。287-288。

[4][英]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第961页。

[5]SumnerWelles,SevehatShapesHistory,pp。71-72。

[6]JonathaoWaran,1937-1941,Knoxville:UyofTennesseePress,1985,p。5。

[7]SumnerWelles,SevehatShapesHistory,pp。72-73。

[8]D,TheUesaernCrisisof1933-1938,pp。287-288。

[9][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1932—1942)》,蒋相泽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5页。

[10]SumnerWelles,SevehatShapesHistory,p。7。

[11]沙赫特于8月便要求辞职,直到12月8日希特勒才批准了他的辞呈。

[12]JohnMortoheMenthauDiaries,Vol。1:YearsofCrisis,1928-1938,p。462。

[13][英]C·A·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何抗生、周兴宝、张毅君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44—45页。

[14]L。Pratt,“TheAnglo-AmeriavalversatioofJanuary,1938”,IionalAffairs,Vol。47,No。4,October1971,pp。745-763。

[15][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上册,第213—214页。

[16]ThePublicPapersandAddressesofFrankli(hereafterasPPA),1937,Volume:ThestitutionPrevails,NewYork:Ma,1941,pp。406-411。译文参见[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第150—155页。译文有所改动。

[17]SumnerWelles,SevehatShapesHistory,p。13。

[18]PPA,1937,p。423。

[19]关于召开《九国公约》成员国会议讨论中日冲突问题的建议,最初是由英国代表克兰伯恩子爵(Visbase-Cecil,即第5代索尔兹伯里侯爵,1903—1947年为克兰伯恩子爵)于10月4日在远东顾问委员会小组会议上提出来的。10月6日国联大会予以通过。参见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2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6页。

[20]CAB2389,C。C。36(37)5,6thOctober,1937。

[21]CAB2389,C。C。38(37)4,20thOctober,1937。

[22]Hansard,HCDeb,21October,1937,Vol。327,c。175。

[23][英]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第960页。

[24]DBFP,SedSeries,Vol。21,editedbyW。andDouglasDakin,Lory'sStationeryOffice,1984,p。366。

[25]CAB2389,C。C。37(37)5,13thOctober,1937。

[26][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第163页。

[27]1937年11月24日美国驻法大使威廉·布利特(WilliamC。Bullitt,Jr。)在给罗斯福的一封信中提到,总统在派戴维斯去巴黎之前对他讲到总统的海上隔离计划。布利特写道:“诺曼〔戴维斯〕向我保证只要日本一拒绝出席布鲁塞尔会议,你就将提出建议用我们在远东的舰队,甚至更激烈的手段对日本实行有效的隔离。”见JohnMcVickarHaightJr。,“FrankliandaNavalQuarantineofJapan”,PacificHistoricalReview,Vol。40,No。2,May1971,pp。203-226。

[28]D,TheUesaernCrisisof1933-1938,pp。406-407。

[29]DBFP,SedSeries,Vol。21,note3ofp。473,pp。458-459;[英]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第963页。

[30][英]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下卷,第965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