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格索尔菲利普斯会谈(第2页)
第二,关于一般的政策。其中包括:
1。双方同意在原则上政治行动将与海军形势保持一致,但承认达到这一点可能是困难的。双方还同意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及海军措施应同另一个国家的政治及海军措施保持一致。为达到这个目的,双方一致认为必要的是英国舰队到达新加坡和美国舰队到达火奴鲁鲁应尽可能同时发生。然而双方承认〔某种〕情况,尤其是主要影响一国而不是影响两国的任何事件,都可能使上述政策发生困难。
2。双方确认英联邦的所有水域包括菲律宾的所有水域都允许英国海军自由使用。
3。对英国来说,一旦证明德国是一个敌手,将产生最严重的问题,他们极为担心英国在大西洋的贸易路线:在英国的大部分舰队开往远东以后,如果同意大利的敌对也同时发生,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形势。因此在这样一场广泛的欧洲战争情况下,几乎肯定需要引起英国远东力量的相当大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英国在远东力量的减少,将要求进一步考虑可能产生的美国与英国舰队之间的直接战术合作问题。
第三,关于对目前的远东部队的政策。
对美国部队来说,双方认识到美国海军部很希望现在在华北的驻军撤退,并且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美国的亚洲舰队将从华北的水域撤退。
对英国来说,英国海军部也关心英国在华北的驻军。如果决定2支主要舰队的行动将是平行行动,应该着重考虑英国在华北的驻军撤退到香港的准确时间,以及英国的中国舰队的大部分也将不得不撤退到香港或撤退到新加坡。
第四,关于在英国和美国舰队之间相互联络的安排。包括:
1。双方同意,由于两国舰队最初以及可能在某段时间内是极为独立的,因此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不可能在战术和战略方面有统一的指挥,然而战略合作将是必要的,这样的合作将要求共同的通信设施。
2。双方对两国海军的联络程序、相互承认的信号、使用的密码及情报交换作出了安排。
第五,关于通信人员的交换。
双方同意为设置2支舰队之间的通信设施,互相交换在无线电方面的有经验的人员将是必要的。规定在双方的远东舰队之间、主力舰队旗舰之间以及两国首都的大使馆内互相交换通信人员。
第六,关于一般的联络。
双方同意目前没有必要为广泛的联络目的安排进一步的措施。但如果两国政府决定采取平行行动,双方将有必要各自任命自己的一个了解战争计划的官员并互派到对方首都。
第七,关于战略政策。
1。一旦两国决定实行一个长距离的封锁,英国海军将负责阻扰大致从新加坡经荷属东印度群岛通过新几内亚和新赫布里底群岛到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以东的日本贸易。
2。美国海军将负责整个南北美洲在内的反对日本的贸易活动。美国海军还将确保对加拿大西海岸的广泛的海上防御负有责任。
3。双方同意,在目前阶段在两支舰队将活动的区域之间没有必要划定严格而固定的分界线。[115]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通过这次参谋会谈,两国海军不仅第一次就目前各自的舰队力量、详细准备情况和目前的远东政策等机密情报进行了交换,而且为将来一旦需要两国联合在太平洋采取行动的战略战术原则以及相互联络等方法作出了具体安排。
在英美海军参谋会谈的过程中,尽管由于英格索尔的反对,两国海军已经实际放弃了在目前进行海军示威的打算,但1月7日日本人在上海袭击2名英国警官的事件,使英国政府又重提海军示威的要求,但终因两国都不想真正采取行动而使这个问题再次被搁置一旁。
尽管从英国第一次提出英美联合进行海军示威的要求以来就一直遭到美国的拒绝,但在参谋会谈期间英国政府仍对这一行动抱有希望。1938年1月3日贾德干在给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Rie)的一封电报中指出,当时他之所以不同意克莱琪提出的对日本采取妥协态度的要求(按指中国海关问题),是因为“反日感情在英美都极为强烈,以致使双方讨论到海军的行动问题”。他同时告诉后者:“如果美国政府采取同样的努力,英国政府准备派8—9艘主力舰去远东。”[116]
1月7日,英国政府得知日本人在上海袭击了2名英国警官,认为这是再次劝说美国同意采取海军示威行动的时机。于是贾德干在与首相张伯伦商谈后,当天便打电报给林赛,要求他极秘密地通知美国政府,英国现在“必须考虑是否我们仍能继续使我们自己满足于道歉。我们或许必须考虑是否我们应当走得更远,在没有动员令的情况下,宣布我们正在完成某种海军的准备”,并要求他询问美国政府:“一旦我们不得不继续这一步骤,是否能指望他们的任何平行行动,例如派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组成的特遣舰队到夏威夷,而其他舰队到太平洋港口。”[117]尽管林赛认为由于勒德洛提案将于下星期在国会表决,所以美国政府当前不可能这样做,[118]但他还是与韦尔斯进行了会谈,并告诉后者,实际上英国“所有的海军准备在没有实际动员的情况下已经完成了”[119]。
在法国休假的艾登也鼓励英国进行这种努力。他再次重申“如果我们要保持我们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我们就将被迫把更大部分的舰队运动到新加坡”,并表示他相信美国人不会袖手旁观看着大英帝国处于危险之中。[120]甚至张伯伦也指望美国这次能与英国一道行动。他在1月9日给他妹妹希尔塔的信中以一种极其无可奈何的心情提到他努力哄着“使美国人高兴”,并发泄地写道:“我真是希望日本人会袭击一个或两个美国人!……而我们最终将不得不单独行动并希望美国佬在不太晚之前会跟随我们。”[121]
但是美国的反应并不令英国感到鼓舞。1月10日,美国已经了解到英美海军参谋会谈的基本结果,当天勒德洛提案也以微弱多数被否决。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立即召开政府会议,决定采取3个步骤回答英国的要求:第一,总统将在2天之内宣布现在正驶往悉尼的4艘巡洋舰中的3艘将接着访问新加坡;第二,如果英国宣布他们正在完成某种海军准备,那么在几天之内美国将宣布在太平洋的美国舰只将被派到干船坞去刮净船底;第三,在作了上述宣布之后,美国将很快宣布太平洋的军事演习将提前2—3个星期,它们大约在2月里的第二个星期开始。[122]
显然,美国政府只打算用上述的第1和第3个不太刺激日本的措施作为对英国要求海军示威的回答,而第2个准备行动的措施却要以英国决定行动为前提。
收到美国政府的回答之后,英国在是否决定行动以履行自己提出的海军示威建议的问题上陷入了进退两难之中。现在外交部、海军部和首相都反对采取行动。
在1月11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贾德干认为“美国方面并未表现出非常愿意行动”,担心“无论我们以什么方式开始,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自己可能被引上最终决定派遣这支舰队去远东”的道路,但他问道:是否“当前的事件足以严重到证明开始沿这条路线的行动是有道理的”?外交部官员奥德(CharlesW。Orde)也在当天评论道:“刮净船底并没有使美国政府在政治上承担义务,就如同我们宣布海军完成准备使我们承担义务一样。”在此事件之前,外交部常务次官范西塔特就反对派舰队去远东,他在1月5日给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明确地提醒道:“近来在德国军界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希望我们能派我们的舰队去远东的迹象,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它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123]
海军参谋长查特菲尔德在11日与贾德干进行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之后指出,如果宣布舰队准备航行到远东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能采取的唯一进一步的行动便是派遣它”,这可能对我们与意大利的谈判起到相反的效果。[124]首相张伯伦更是坚决反对这样做。他在11日的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备忘录中指出:“就我们来说,我认为这将是一个派遣舰队离开的最不幸的时刻,因为即使日本人给以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回答,我们也不会被迫立即采取行动”。尽管他承认目前日本人的挑衅行为甚至比以前更为恶劣,但他的结论仍然是:“我们最好不做任何宣布。”[125]
于是,英国自食其言,否定了自己的建议,对宣布完成海军准备缄口不语。
1月13日,韦尔斯也向林赛明确说明美国希望避免与英国共同行动,部分原因是由于美国的公众舆论。他表示,尽管美国厌恶那种关于美国为别人火中取栗的胡言乱语,但不得不避免做鼓励这种说法的任何事情。但他说明在当前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舰队访问新加坡的消息。[126]至此,英美关于在远东的海军示威的讨论再次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