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章 虎爸爸(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正是有了春天皮带抽人事件在先,所以夏天老大放榜前,家里亲戚都特别担心,有个嘴快的说:“万一老大落榜,她爸性子那么急,会不会转身就开窗跳下去?”没人提还好,有人说破,顿时所有人都觉汗毛耸立,不敢想象。

所以正式放榜那天,我们很多人冒着大台风去找小姑夫,说是预备庆祝,其实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万一老大真落榜了,就把小姑夫灌醉,往死里灌,好比人行道前设个缓冲带,第二天醒来,沮丧肯定有,但他一定觉得醉酒比死还难受,便不会再有心思去寻死了。

最终,酒是喝了。庆祝老大超过一本线30分。

斗转星移,轮到老二高考,小姑早早跟我打好招呼,请我陪小姑夫一起送老二“出征”。

这个老二,论叛逆程度,比老大更胜一筹。

他曾报复性地用他老爸的手机砸核桃,看到核桃开了手机却没坏,干脆将手机朝水池一扔。平常在家开灯关灯从来不用手指按,直接用拳头砸,一年砸坏二十多个墙壁开关也就算了,距离大考只有一个星期的时候,他居然把右手给砸扭了,胳膊一度痛到不能抬。

这小孩不仅屡次把他爸妈刺激得红了眼珠,还屡次强行自我降温,还把班主任也气得不轻。老师要大家在教室后方黑板上每人写一句励志标语并签上名,他写的是:兄弟们,8月工地见!

他的字遒劲有力体积庞大,而且坚决不改,满版心灵鸡汤被他衬得弱小无比。他们班的板报也成了全校几十个高三班级中的一朵奇葩。

所以,小姑的意思是,她和小姑夫已在崩溃边缘徘徊,请个人帮忙护送一下,防止这小孩临上考场再耍什么花招。

7月7日那天早上,我如约而至。小家伙看到我来,显得有点兴奋,一路都在插科打诨。

“哥哥,我妈说你当年参加过少年宫门口那条路的游行,你喊的什么口号?”

“哥哥,你读高中有没有谈过女朋友?”

冒着小姑夫半路愤怒跳车的风险,我告诉老二,当年我们的游行口号是:“钓鱼岛是中国的,抵制日货,还我河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小家伙笑得格外开心,我趁机打鸡血:“接下来的10年至关重要,你会大学毕业,会工作,会谈女朋友,还有可能结婚生子,所以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三年磨一剑,策马闯雄关,8月不要工地见,好不好?”

送考现场十分壮观,众多政府部门齐齐出动,保驾护航,女老师和女家长的旗袍阵,男老师和男家长的红衣阵,尽管他们很多人的身材都不太好,但胜在颜色统一,表情到位,个个都似盼望春来的老花朵,所以还是挺好看的。

尽管我不需要入场考试,却莫名感受到一股庄严和紧张。别说这是搞封建迷信,周小茉自打升职成周校长,每年考试第一天,都会把自己庞大的身躯硬塞进一身大红色的旗袍中,然后像麻袋一样立在校门口迎接她的宝贝学子入考场,即便形体扭曲影响形象也在所不惜。而且据说连内衣都是大红色的。

周校长迷信吗?

不仅周小茉穿一身红,她手下那些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甚至食堂厨师长,都会由内红到外……该教的都教给你了,该说的话已经重复无数遍,我们不是你爸妈,对你却同样有着“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般的感情,实在没什么可以再为你做的,那就穿一身大红,助你有个好彩头。

◇05◇

排队入场时,老二闪着萌萌的大眼睛,跟我击掌:“哥哥,我一定会加油!”

不得不感慨,时间最是不知不觉,当年我高考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我已经是一枚会煲心灵鸡汤的送考大哥,看着那么多枚朝气蓬勃的脸,我有点思念若干年前的自己和小伙伴。

其实,高考这一天,大家已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人从此分道扬镳,山高水远。

没出预料,最后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江苏卷(下一年将用全国卷)今年又如往昔般弹性十足,尤其作文,分分钟能弹出你的理解范围。它在天花乱坠间飞舞,不管你是何方高手,奋笔疾书之后,没觉得疑似跑题就不错了,恐怕没多少人敢如释重负。

不过,我姑家老二敢,每考一门,这浑小子都觉得自己疑似满分。

无狂妄,不青春,不像我,每次写稿都怀疑自己内涵深度宽度文笔样样欠缺。

年岁渐长,越发敬佩努力读书的人,他们小时候牛,成年后往往更牛。我之前写的接生婆的两个儿子,他俩都做了医生,在我们乡下老家,他俩简直就是神。每年他们都会特意抽时间把村里那些身体有恙的老人用大巴拉到一线城市的大医院请专家复诊,那些专家往往就是他们的同学或者弟子。我妹之前难产,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们亲临现场。尽管他们不是产科医生,但这种人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医术本身。看到他们,定心丸就能安心往肚里吞。

他俩是代嘻嘻的偶像。

还有曾受过接生婆接济的小小于,如果不是努力读书,她哪有机会改变命运?

我写过不少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女生,并不是说我眼里只有这种故事。我的家乡是座移民城市,改革开放在我们这边获得丰硕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无数父老乡亲曾在这儿追逐梦想,他们走到哪儿,便将“社会”带到哪儿。所以从很小开始,我便见识过许多匪夷所思的人和事,如开推拿店的马小薇,还有当了老板娘的青花。青花的母亲至今仍然希望女儿能早点去死,她坚定不移地认为只有曾被她虐待的女儿死了,没人恨她,她家才不会有报应。

而青花的父亲,在他60岁这年,状告女儿,说他年纪大了,要法官判女儿回家为他端茶倒水,伺候他……世上别样的人真多啊。

内寻得涅槃,外逐陷轮回。马小薇和青花最终都能通过自强,涅槃重生。而她们自强的方式便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我敬佩她们身上那股爬出泥泞的勇气,所以愿意将这种正能量传播出来,希望所有心头有伤的人,都不要停,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读书,或者有规划地持续学习(不止是书本,手艺也算,哪怕练一身中国功夫都算),是最容易找到出路的方法。

再说回我小姑夫,为什么他非要执着地逼迫自己辛辛苦苦成长为学霸养成小能手?虽然望子成龙是人之天性,但他们夫妇为此所付出的一切,别说模仿,光是围观便觉心累。

小姑夫的爸爸是一位老高中生,育有一子二女。小姑夫当年高考失利,但他两个姐姐都上了大学。他的姐姐们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人,90年代初参加高考,全程处于农村重男轻女高峰期。但小姑夫的爹不是其中一员,这位老人家为了供女儿读书,给人扛过麻袋,骑着自行车到车站去载过客,帮人挖过土坯,掏过厕所,脏苦累的活儿都干遍。

所谓传承,后来,小姑夫和他两个姐姐陆续成家,在子女教育方面,骨子里直接有了参照。三家六个小孩,五个在国内读一本,还有一个在写此文时刚参加完高考,分数尚未出。其中一个在上海读书的小姑娘,据说不仅不要家里给生活费,每个月还会上交给她妈妈一万块钱。这不仅是人和人的区别,还是教育和教育的区别。

写他们家的故事绝对不是为了批评中国教育,更不是为了批评为子女任劳任怨的无数中国父母。只想记录,在中国,有这样一种人,一个群体,他们永远向上,永远崇拜知识的力量。

当然,即便万般努力,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学霸。所以咱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块地,如果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咱再种点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再撒点儿荞麦。

总之,关于这块地,肯定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一定会有一片收成属于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