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深海与冰原(第1页)
第十四章深海与冰原
探索思考
鹦鹉螺号从太平洋出发,如今已达大西洋,如果就此返程回太平洋,就是完成了环球旅行。但是,尼莫船长却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去哪里探险呢?
阅读批注
直到3月12日,在不知不觉中,鹦鹉螺号迎来了新的挑战。
这一天,尼莫船长告诉我,他想用实验的方式探究一下,大海究竟有多深?我们从太平洋出发到大西洋,到现在已经走了一万三千里,如今我们来到的一片海域,是先驱者号当年探测过的海域,在当时,由于技术上还没有成熟,先驱者号的探测器并未深入到海底,而是只探到了海平面下一万四千米。前人没有做到的,尼莫船长想要努力做到。所以,他想对大海的深度做一个全面的探测。[1]
对于鹦鹉螺号来说,它不需要专门的探测器,因为这个潜艇本身就是一个探测器。尼莫船长决定让这个“探测器”进入到最深的地方探测数据。水手们都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了应急准备,我也准备好了纸笔记录测试的所有结果,期待着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
在煎熬的等待中,鹦鹉螺号下潜了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海底一万三千米,船上的人都能够感觉到,鹦鹉螺号已经被压力强大的海水包围,海底生物在潜艇外游**,不过,随着下潜的深度越来越大,海底生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可是,这时候,我们仍然感觉不到已经到了海底。到达了海平面下一万四千米,我发现海水中出现了一座座黑色的山峰。
虽然鹦鹉螺号承受着来自水流的巨大压力,却仍然在坚持下沉,尼莫船长没有叫停,他下定决心要去最深的海底一探究竟。随着潜艇的下沉,我感觉到潜艇的钢板在不断地颤动。这时,代表生命迹象的海底生物也越来越少了。[2]
我们达到了一万六千米的深度。
“这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深度啊!船长,我们每下降一米都是在创造新的世界纪录。”一边说着,我指向窗外,“您看,船长,多么美妙的岩石,这是地球的产物,我们人类却没有办法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地球最隐秘的角落!”
“没错,不过我们可以记录它们,拍一张海底照片再简单不过了!这也是我们人类伟大的创造。”说着,尼莫船长拿来了一台照相机,拍下了一张照片。
潜艇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原始的岩石,岩石中有掏空的深洞,它们藏在深海之中,从来没有接受过阳光的照射,所以表面看起来显得黑暗阴冷。光滑、亮洁的岩石,没有一点儿苔藓,也没有一块斑点,看起来光滑如被水洗过一样。远处,在天际线那边,有一道美丽的线条,如同画家用手里的画笔画出来的那样,那是延绵起伏的山脉。[3]
正在我准备欣赏更深层的风景时,尼莫船长突然说道:“咱们上去吧,教授先生。我担心鹦鹉螺号的零件承受不住更强的压力了。”
潜艇开始上升,船头有力地分开了海水,如释重负般的发出了“哗哗”的声音,窗外的风景瞬间消逝,快得如同闪电一般。仅仅用了四分钟,鹦鹉螺号就回到了海面,因为冲击的惯性,鹦鹉螺号像条飞鱼似的冲出海平面后又落下水来,溅起了一大朵浪花。[4]
海底的实验结束,尼莫船长的疯狂之旅却在继续。到了3月13日夜里,我以为,尼莫船长会指挥鹦鹉螺号从大西洋返回太平洋,完成他的环球之旅。没想到的是,船长却命令鹦鹉螺号的船员往南驶去。他究竟想去哪里?难道真的要去南极吗?一直到第二天,我看见海平面上出现了浮冰。
我明白了,船正在开往南极的方向!在此之前,就连最大胆的冒险家都没有来过南极!我想起尼德的担忧,果然,人们只能用“疯狂”两字来形容尼莫船长。
越是往南航行,那些漂浮着的岛——实际是浮冰就越多越大。终于,鹦鹉螺号进入了南极圈。
在阳光的照射和云雾的遮挡下,冰块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有些冰块表面出现了绿色的条纹,就像用硫酸铜画在上面的一样;有些冰块则像是巨大的紫水晶,光线穿透表面,冰块中出现了闪闪光亮。[5]
然而,五颜六色的冰块下,却处处是危险——鹦鹉螺号四面八方都是浮冰坍塌的轰鸣声。我们都担心会不会就此埋葬在冰山下边。[6]
果然,担心并不是多余的,驶入南极圈没多久,冰原彻底挡住了我们的道路。尼莫船长尝试用鹦鹉螺号冲破冰原,他命令船员们开足马力,向大冰块冲去。
巨大的潜艇像飞出去的子弹冲入冰原,一阵巨大的轰隆声响起,随之而来的是冰块破碎的声音,冰的碎片冲出海面,飞向高空,在我们的四周落下。冰块碎裂了,我们终于冲出了冰原。
然而,接下来又出现了一座冰山。
“大浮冰!”尼德对我说,“对于航海家而言,浮冰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果然,此时的尼莫船长沉默了,鹦鹉螺号也不得不在这片冰山前停住。
此时,在我们眼前看不到流动的海水,一大片浮冰横亘在鹦鹉螺号面前,上面是参差不齐的冰块,像是冰河解冻或凌汛到来时的情景,只不过,这里的场面更加宏大,冰块犬牙交错,混乱不堪。[7]
我轻声问尼德:“大浮冰后面有什么?”
“是冰,都是冰!一片冰连着一片冰!”
接下来,尼莫船长用了很多方法,可是始终没有冲破冰山,探出一条前行之路。
尼莫船长问我:“教授先生,很显然,我们已经动弹不得了,对于这样的困境,您有什么想法?”
“我想,我们被困住了,至少我看不出有什么脱离险境的办法,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