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萧疏寒林写胸臆(第3页)
在我们告别北宋的时候,要特别提到一个画家,他就是李公麟。他是北宋人物鞍马画的最高成就者。他的人物画,集顾、陆、张、吴之长,成一家之风格,不仅笔法劲健传神,技法高超,而且他把过去的宫廷人物画彻底改造成了文人人物画。他画人物,多用白描,用纸以澄心堂纸为主。所以,在用线条传神写照方面,直逼唐人。这在宋代以笔墨皴染为主的绘画中,尤显独特。
这是李公麟的传世名作《五马图卷》的局部(图3-31)。这幅长卷中,共画了五匹西域的贡马,每一匹马有一个马官牵引,其中两位是汉人,另三位是异族人。画面中除了马的身体有部分的烘染外,其余全用单线白描,行笔流畅劲健,线条干练而韵致特出,虽是线描的简单勾勒,但却表现出了马的毛皮筋骨和弹性感。牵马人的身体和衣服纹理的勾勒,也同样生动传神。是宋代鞍马人物画的不朽杰作。
图3-31《五马图卷》(纸本墨笔·局部)
现在,我们来看“南宋四家”的画。
“南宋四家”都是南宋画院中人,其中,刘松年、马远、夏圭主要生活在南宋时期,李唐(约1066—1150)是由北宋入南宋的画家,逃离到杭州时,他已是八旬老人。
李唐在花鸟、人物、山水诸方面都有建树,但影响最大者,仍是他的山水画。他早年师法李思训、荆浩、范宽,后期发展出自己的风格:简率清刚、纵横苍劲,显示出他刚烈的内在气质和精神状态。他是南宋水墨苍劲一派的开创者。
图3-32《万壑松风图》轴(绢本设色)
李唐的水墨山水中,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墨笔法,这就是“斧劈皴”。在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轴(图3-32)中,画面气势雄浑,格局紧凑。画面中松树的根**在岩石上,呈龙爪状,有力地扎向坚硬的岩石,显得坚强有力度;松叶层层晕染,显出烟岚苍郁;主山峰的两边各有山溪滚跌而下,不拘行迹;山石、崖面、山势,或垂直陡立,或横平或斜立,全用短直的线勾出,然后用焦墨擦皴,显出岩石粗糙、坚硬的纹理和质感,仿佛刀砍斧劈一般。这种“斧劈皴”的皴染法,非常适合画出岩石的层、叠、重量和体积,不仅显示出山石的体量质感,也显示出水墨本身的质感。是油画很难获得的效果。
李唐的山水画,至今对中国绘画都有影响。
马远和夏圭都画的是江南山水,尤以钱塘山为多。他们都学李唐,但在画面取景上,都不是北宋山水画那样全景呈现,而是取景色的某一部分,以小写大,以少胜多,使画面变得简洁、明快,留白更多。故他们有“马一角,夏半边”的戏称。这种在画面大面积留白的构图布局法,是马、夏给中国山水画带来的新风格。
马远的山水画与夏圭的又有不同。马远的山更为峭拔怪异,画面中树木枝干拖得总很长,显得很怪异,故人们又戏称他为“马一拖”。他取景都是“边角之景”,从来不画全景,他写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有“残山剩水”之感,暗示了南宋的山河破碎之痛。景物都用减笔,减到不能再减,所以画面留出大片空白,以表现空旷、渺茫、清远、深邃的意境。他的线条很简括、劲直,曲折处都是硬折,显得苍劲有力。他画山石用李唐的“斧劈皴”,垂直处直上直下,平直处爽快果决,峭拔方正,轮廓线条突兀醒目。他的短促直线皴法,一般是上大下小,故又称为“钉头鼠尾皴”。这样的画,虽然用墨淡雅,但其实却可以看出画家内心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不安。
我们只把马远的《踏歌图》轴(图3-33)介绍给大家。
图3-33《踏歌图》轴(绢本设色)
夏圭对水墨晕染的趣味和机理,领会很深,他的画不仅取景简洁,用笔更简洁、轻快,一笔线条、一块墨染,既能写形又能传神。他把李唐的“斧劈皴”演变成了“带水斧劈皴”,即先用水笔皴擦,然后加墨笔,所以水墨浑融,苍茫淋漓。夏圭的画没有马远的画那么怪异、峭拔、紧张,往往在随意,简洁的勾画中,显出率然之性和通透的灵气。
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卷》(局部)(图3-34)。画面中山石、树木、房舍、人、畜,都是简率的几笔勾勒,加以简单的皴染,却简洁明快,神态逼显。画面中显出了夏圭对笔墨干湿浓淡的纯熟和对笔墨趣味无以言状的魅力的追求。
刘松年画山水总是带出明显的楼观村舍、人物活动,虽是江南水乡,却不是“野渡无人”的萧疏,用墨偏浓而温润。
图3-34《溪山清远图卷》(绢本设色·局部)
大家看了这么多中国画,都会觉得中国画太压抑,太萧疏。在南宋时有两个画人物的画家,却表现出了一种童趣。
南宋有个画家叫苏汉臣,他以画儿童画而著称,这类画在过去有个好听的名称“婴戏”。苏汉臣画的“婴戏”,都是儿童们在一起嬉戏的场面,或捕蝶、或带猫玩耍、或围着货郎担游戏,非常活泼可爱。他画儿童用色浓艳,或用笔简洁,或精工细妙,都能形象生动逼真。
图3-35《婴戏图册页》(绢本设色)
苏汉臣让中国的儿童们看到了自己在绘画中的可爱,算是为孩子们出了口气。图3-35是苏汉臣的《婴戏图册页》。你看见画面中的两个一千年前的孩子,也会觉得他们很可爱。
另一个南宋的人物画家是梁楷。梁楷虽然不参禅,不拜佛,但他却是“禅画”的代表。他好喝酒使气,性格狂放不羁,皇帝赐给他金带,他不要,把它挂在树上,离开画院。人们给他一个外号“梁疯子”。
他离开画院以后的画粗放飘逸,任性所为,“按图绝叫喜欲飞,醉后亦复成淋漓”是他作画时的状态。他的画不拘形似,往往是逸笔草草,粗成神态即可。笔法简劲,用墨从不细加皴染,而是泼墨大写意。他的泼墨写意被称作“减笔画”,是文人画的又一境界。“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这是后人的评价。
图3-36《泼墨仙人图》轴(纸本水墨)
他的《泼墨仙人图》轴(图3-36)全用泼墨大笔挥洒而就,笔墨纵横,挥洒自如,可谓酣畅淋漓。草草几笔,不拘形似,但人物却神完气足,神态可掬。那脚、那腰带、那大肚子、那秃头、那糊里糊涂的嘴脸,既憨态可掬,又显坦**而有顶天立地之精神。看着这样的画,你会有一种也想用笔挥洒的欲望,也会有做酣畅淋漓人的精神唤起。
画这样的泼墨画,须得意在笔先,胸有成像,要神充气足,方能运鬼神之力,显造化之功。否则,可就真是一堆糊涂墨了。
看完了北宋、南宋的绘画,你是否对其绘画上的成就和在绘画语言上的新推进,有个清晰的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