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曹 禺(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泛读作品

曹禺:《原野》《家》《胆剑篇》

评论文献索引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文学评论,1962(1)。

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1)。

田本相。曹禺剧作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潘克明。曹禺研究五十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华忱之。曹禺剧作艺术探索。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柯可。曹禺剧作人物的美学意义。广州:花城出版社,1989。

孔庆东。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文学评论,1991(1)。

马俊山。曹禺:历史的完进与回旋。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胡润森。曹禺在世界悲剧史上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4)。

李光荣。人物出走——曹禺戏剧艺术管窥。文学评论,1994(6)。

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文学评论,2000(3)。

倪宗武。试论曹禺建国后的戏剧创作。福建论坛,2001(6)。

李扬。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兼谈曹禺创作的分期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04(1)。

姬学友。《曹禺评说七十年》评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

拓展练习

1。在《雷雨》序中,作家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你如何理解这两种指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2。从最初的《雷雨》的版本看,有明显的置于首尾的“序幕”和“尾声”存在。但奇怪的是,从《雷雨》第一次演出始,其“序幕”与“尾声”就被删去,此后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演出,甚至在《雷雨》剧本的一些文学出版物中,“序幕”和“尾声”也都忽略不见了。曹禺对此颇有微词。在《雷雨》序中,他就不无希望地说:“我曾经为着演出‘序幕’和‘尾声’想在那四幕里删一下,然而思索许久,终于废然地搁下笔。这个问题需要一位好的导演用番工夫来解决,也许有一天《雷雨》会有个新面目,经过一次合理的删改。然而目前我将期待着好的机会,叫我能依我自己的情趣来删节《雷雨》,把它认真地搬到舞台上。”可见,在曹禺的心中,《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赘物,而有它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参阅相关评论,讨论“序幕”和“尾声”在剧本中的作用何在。

3。鲁迅笔下的子君为了个性解放而殉身,丁玲以莎菲“叛逆的绝叫”来寻求女性醒来之后无路可走的无奈与凄凉。同样,从曹禺剧作塑造的女性形象身上,人们看到了中国女性在追求“人成为人”的斗争中所付出的血泪甚至生命。试就蘩漪、陈白露、愫芳形象的塑造来论之。

4。《北京人》在美学风格上与《雷雨》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1]赵园:《老舍——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载《文学评论》,1982(2)。

[2]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55。

[3]王润华:《老舍小说新论》,北京,学林出版社,1995。

[4]朱彤:《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艺术模式的更新》,载《南开学报》,1995(3)。

[5]可参阅陆耀东:《群山中的一座高峰——论殷夫的诗》,载《福建论坛》,2006(8)。

[6]余凌:《论中国现代散文的“闲话”和“独语”》,载《文学评论》,1992(1)。

[7]范培松:《论京派散文》,载《文学评论》,1995(3)。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