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新感觉派小说(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六节新感觉派小说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都市文化畸形发展,催生了以批判都市文明为主要任务的左翼作家群以及顺应广大市民趣味的通俗作家群。此外也出现了第三大作家群体,他们出没于喧嚣**的十里洋场,尽情享受现代都市物质和商业文明,同时又受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电影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文学先锋意识。由于他们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家。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和叶灵凤等。施蛰存是此派小说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小说集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等,他真正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刘呐鸥是此派小说的开山作家,其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采用与现代都市生活快速节奏相适应的跳跃手法、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现代“风景”的。穆时英获得“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称号,其小说集《公墓》和《白金的女体塑像》,对畸形都市风景的描绘中,也流露出不无欣赏的心态。

作为一个流派,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色与倾向。从题材上看,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人物刻画上,新感觉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新感觉派小说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弊病:第一,对二重人格的描写上,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弗洛伊德学说出发,教条主义地把人物弗洛伊德主义化。第二,刘呐鸥、穆时英的一些作品在暴露大都市资产阶级男女的荒**、堕落时,同时流露出对这种腐朽生活方式的留恋、欣赏,表现出作家主体精神的某种颓废。

教学建议

1。参阅评论摘要及相关索引文章,完成拓展练习第1题。

2。结合所列出的精读作品,分析施蛰存、刘呐鸥和穆时英小说的不同特点。

3。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就新感觉派小说的题材、艺术表现和人物刻画给出整体评价。

4。把握新感觉派小说产生的文化根源与外来影响,及其在写作姿态上的现代性与先锋性。

精读作品

施蛰存:《梅雨之夕》

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评论摘要

1。这里的海派小说家,大体可以分为三大块:20年代末期以后,从“五四”先锋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叶灵凤诸人……三十年代崛起的现代派作家(包含新感觉派)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四十年代的洋场小说家,把现代主义和《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对接的张爱玲……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新市民小说家予且、苏青……等。

穆时英跳起“上海狐步舞”,代表了海派中期的某种全新姿态。以他和刘呐鸥为主的“新感觉派”,将西方植根于都会文化的现代派文学神形兼备地移入东方的大都会,终于寻找到了现代的都市感觉。……“新感觉派”力图加深对“都市人”的认识,表现在现代消费文化环境下生存的人的**,生命紧张之后的弛缓、失落、倦怠。这样的城与人,组成了上海高悬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上的都市风景线。高悬,使得它难以为继,使得它在深入认同都市的时候,停留在一瞬的印象上面(虽然这印象如此绚烂,虽然印象中饱含本质,是知性的现实),而且毕竟它只写出了一部分市民的都会。

吴福辉:《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载《文学评论》,1994(1)。

2。从新感觉派的创作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既要大众,也要艺术,既要创造常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也要批判常人的日常在世的沉沦和无谓,他们既反映了在现代社会大众创造着自己的存在价值,要求平等地进入文化的中心地带的努力和尝试,也代表了知识分子本身在现代社会中的世俗化的心态和倾向,他们的文艺观和创作在文艺领域树立了一种新的维度。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29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30年代有三派都市文学:茅盾在都市的政治经济漩涡中把握社会历史进程;老舍在古都的风俗人物行止中发掘国民文化心理;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的上海现代派则在洋场的糜烂罪恶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这种东方的“恶之花”的寻踪,使小说艺术体式和表现手法在贴近畸形都市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中,发生了别开生面的解体和重构。这是一个崇洋鹜新的技巧派,在他们手中,弗洛伊德、蔼里斯的性心理学说和日本横光利一者流的声色敏感于洋场一隅戏剧性地遇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60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新感觉派作家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表现在形式上的意义要远大于内容上的意义……他们学习外国新感觉派及其他现代派文学的经验,对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都进行了一些卓有实绩的探索,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度、开放度,这和他们所要表现的现代大都市生活是适宜的。

传统的审美形态是以平和、健康、优雅、崇高为美,西方现代派文学撕毁传统的审美规范,大量描写丑,病态,荒诞成了现代派作品审美的主要视角。中国现代文学中,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较多地涉笔病态人生的描写,但他们的作品的主导倾向,还是浪漫主义的感伤一脉,其自怨自艾的感伤情绪,对现实人生的愤激态度,不甘沦落的反抗精神,以及对祖国强大的热切呼唤,使他们的审美出发点基本上还是归依于传统审美形态,而有别于现代派文学以“丑”作为文学的主要审美形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接受西方现代派的审美形态,大量描写病态,以“丑”为美的,是新感觉派。那大都会的一切病态,诸如奢华的大饭店,迷乱的舞厅和酒吧,疯狂的跑马厅,赌场和夜总会,****的妓院和海水浴场,放纵地追求物欲满足的男男女女,占据了他们的主要审美视域……由于新感觉派作家作品中惩戒意义的不强,让人不免怀疑他们有展览丑的热情。然而,他们以开放性的态度,学习西方现代派的审美法则,毕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审美形态……

他们的作品大多采用作品人物的内视角,由人物视角表现其直觉感受、心理活动及情绪的波动,作者对文本的干预降到了最低限度,情节的起承转合主要由作品人物的心理来组织,因而造境更为真切。传统小说基本是整理了的逻辑化的情节流,而典型的新感觉小说大量出现的是一种意象化了的感觉流。他们舍弃平面的表现和纯客观的写实,代之以立体的直接的表现和主观的写真,从作品中人物感觉出发,将内在的感觉外化为鲜活的意象,然后以繁复跃动的意象、变换迷离的色彩等构成立体的、生动的感情画面,绘声、绘色、绘境,既刺激了人的神经又激发人的想象,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