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朦胧诗(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顾城的“自我”意识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有两点显著的不同。一、缺少反叛意识。他的“自我”的重要内容是新秩序的建立,而不是对旧世界的破坏。二、缺少献身精神。朦胧诗人喜欢扮演悲天悯人、勇于反叛、甘于奉献、乐于承担痛苦的角色,在对于外在世界的投入中表现出一种牺牲者的献身精神,而顾城则以一个弱者的形象出现,更多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1)。

7。舒婷那些表现自爱和爱人的思想感情的作品,它们的美学价值在于:对于忧愁的心,它是温柔亲切的笑容;对于痛苦多于欢乐的生活,它是扶助人们进取和追求的手。诗人不是无可奈何地唱一个失血时代的挽歌,凭吊受伤的心灵,而是用理想观照现实,歌唱一代人的失落和追求,希望人能够按照我们所向往的那样生活。她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不满人的现实处境,把人放在过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中进行思考。这类诗歌,当然有其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心理。从十年浩劫的灾难中走过来的中国人,早已厌恶那种相互怀疑、仇恨和倾轧的“神圣荒唐”的年月,布满历史伤痕的心灵渴望感情上的沟通,渴望温情和抚慰,同时希望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去爱好生活。在这些方面,舒婷的自我意识与诗的经验和人们的情绪及要求取得了一致,因此她的不少作品成了人们交流感情的共同媒介。

王光明:《艰难的指向》,122~129页,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8。舒婷最早的成名作《致橡树》也是一首爱情诗;但饱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都超出了爱情本身。舒婷在这里否定的一种爱情观是依附:如冰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另一种爱情观是奉献: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出威仪。它们都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反映了长期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一种历史积淀。她所追求的是爱的双方彼此的平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个平等的基础是彼此的人格独立,只有这样的人格价值上的各自独立,才能有在真正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扶持。这样,舒婷在《致橡树》这首诗的爱情外观上,蕴含的是追求人格独立与尊严的思想内核,是一个更广泛也更深刻的主题。

这是舒婷诗歌普遍的一种观照方式。当舒婷以一颗温柔善感的女性诗人的心去体味生活,并把自己体味到的这个温柔善感的内心世界倾诉出来,她的诗歌的外观往往比较单纯,而她所蕴含的内心感情的层次,又往往极为复杂。这样,在舒婷的诗歌里,就存在着单纯的外观和丰富的内涵这样的二重性。她写爱情,表达的是对人生关系的理想追求;她写友谊,激**的是她对人的价值和尊严被漠视的愤懑;她写自己的寂寞和骄傲,同时也是倾诉一代人对于这种落寞命运的不满和抗争。

刘登翰:《会唱歌的鸢尾花——论舒婷》,载《文学评论》,1985(6)。

9。80年代,在走向改革开放的中国,人道主义成为强烈的社会诉求,文学领域中的性别问题也开始得到关注。在“朦胧诗”这一汉语新诗潮涌动之际,舒婷率先在诗歌中发出了自己的、也是女性的声音。站在反思的立场,舒婷此期写出了《祖国》《双桅船》《神女峰》和《致橡树》等诗歌名篇。从这些诗歌的题目到内容,女诗人的书写延续了“五四”对“人”的高度关怀。由于其中同时蕴含着对女性历史和现实命运的关切,因此不少评论者将舒婷视为文学领域女性意识复苏的“早醒者”。不过,她在宣言或抒情式的诗歌作品中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表达,还较少从个人色彩更浓的性别角色出发。而当她试图以启蒙的姿态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历史时,不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批评家谢冕曾指出舒婷诗中的双重声音:“一半是忧伤,一半是骄傲;一半是反抗的愿望,一半是‘无法反抗’的现实。”事实上,在新时期文学启蒙主义的脉络上,女诗人舒婷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作为启蒙诗人,在关注人生与社会时,她的理性思辨不如同期一些男诗人那样深刻和敏锐;另一方面,作为女性诗人,在涉及女性自我命运的救赎、女性与社会和男性的关系等问题时,她还无力透过现象对性别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尽管她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定位的窠臼,极力讴歌男女之间基于人格平等的友谊和爱情,但终于行之不远,未能进入更深的层面。

《致橡树》虽然没有明确的女性主义性别话语,却也突破了以往爱情题材诗歌写作的盲区,触及了貌似平等的男女关系背后隐藏的不平等,对现实的人生社会也更加贴近,在当时对不少女性创作者和读者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呼唤女性自觉追求人格平等的积极作用。但在她的爱情诗中却也可以看到某些不无动摇,甚或有违两性平等精神的地方,这就是一种微妙而潜在的“致敬”姿势和依赖心态。例如:“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男子汉)“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用你宽宽的手掌暂时覆盖我吧。”女性自我角色的实现似乎总还有需要附着于男性的强壮和力量的倾向,作者对男女传统角色定位的认同隐含其中。

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165~16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泛读作品

顾城:《生命幻想曲》

舒婷:《自画像》《这也是一切》

北岛:《履历》《呼救信号》

评论文献索引

洪子诚。北岛早期的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林平乔。北岛诗歌的三个关键词——北岛前期诗歌简论。理论与创作,2005(2)。

杨立华。北岛诗二首解读。诗探索,2003(2)。

吴思敬。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文艺争鸣,2000(1)。

谢冕。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文艺评论,1987(2)。

伍方斐。顾城后期诗与诗学心理分析。诗探索。1997(4)。

孔庆东。析顾城。读书,1994(6)。

梁归智。从童话诗人到撒旦——顾城悲剧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梁光焰。至美的世界脆弱的灵魂——顾城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新解。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拓展练习

1。请阅读下面五篇文章,谈谈这里所说的“新的美学原则”具体的内涵是什么?它和传统的美学原则相异之处是如何体现的?由此延伸开去,谈谈朦胧诗的出现和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心理有着怎样的联系。在当下的语境中,你如何评价?围绕这些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①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载《诗刊》,1980(8)。

②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载《光明日报》,1980-05-07。

③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诗刊》,1981(3)。

④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1)。

⑤王爱松:《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载《文学评论》,2006(1)。

2。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中,阅读障碍是大多数读者都会遇到的阐释困境,一方面是由于时过境迁,当下的语境和1980年代初期已有了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于诗人总在某种独特的理解中写作,读者则在阅读中寻求具体的理解。诗人看到每一个熟悉的词背后陌生的可能性,试图将其结构在陌生的上下文中;读者则在陌生的语境中寻找可以辨认的熟悉,试图将其拆解为日常的语言,理解意味着将陌生的词语经历引回到自己熟悉的路径上。因此,这一节的学习中,要注意多角度地切入诗歌进行解读,重在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