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路 翎(第1页)
第四节路翎
内容提要
路翎在小说创作上成功践行了胡风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充分发挥了作家主体的“主观战斗精神”,被誉为七月派的“小说重镇”。20世纪40年代是路翎创作高峰期,先后出版中篇小说《饥饿底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以及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剧本《云雀》等。新中国成立后,路翎在短篇小说上成就较高,特别是《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影响较大,并引发了激烈的文学争议。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事件”的牵连,路翎蒙冤入狱,艺术生命被强行中断。**结束后,路翎笔耕不辍,但因长期牢狱生活对思想的严重禁锢,艺术质量严重下滑。
路翎将底层民众生命强力的爆发作为重要的创作主题,深刻揭示了深受“精神奴役”的人民大众在麻木、萎靡的精神表层下所蕴藏的鲜活的原始强力和顽强的抗争意志,但同时也描绘出这种原始强力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疯狂的病态,刻画出活生生的由人性、兽性混合而生的“立体的人”。
对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关怀,也是路翎小说的主旨之一。《财主底儿女们》以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起落和几代人不同的命运走向,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反映出知识分子精神史与历史事变的深刻关系。
路翎坚持“主观拥抱现实”的创作观,积极借用现代派技法,特别是现代心理小说的描写,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非理性、无意识世界做出深入而大胆的开掘,使作品生发出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不具有的思想深度和先导意义。其作品集中体现了七月派小说的基本特征:第一,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指向,将文学创作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第二,揭示民众“精神奴役的创伤”;第三,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第四,追求沉郁而悲壮的“力之美”。
教学建议
1。分析《饥饿的郭素娥》是如何实现对“人民底原始的强力”的挖掘、对“精神奴役创伤”的揭示的。
2。我们一般将路翎归于现实主义一派。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变态心理的描述却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阅读评论摘要5、6,分析路翎心理描写的特点。
3。就拓展练习2展开讨论。
精读作品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评论摘要
1。七月派小说的这种复杂性,最核心、最集中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上。七月派作家几乎不写单纯的性格。尤其是路翎,他笔下的人物性格,恐怕没有一个是单一的。他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常常是多种精神倾向的奇异结合,是极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财主底儿女们》里那个金素痕,既有王熙凤式的泼辣、狠毒,又有暴发户式的贪婪、**,从这些方面说,她都是可怕的“恶魔”;然而,在丈夫蒋蔚祖逃亡失踪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又痛哭流涕,真诚地忏悔,热切地思念着蒋蔚祖,这又像是“温柔的天使”。虽然后一方面并不能掩盖前一基本的方面,然而人物性格的复杂,确实到了令人惊诧叹服的地步。……在七月派作家看来,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不可能那么单一。他们对人物复杂性格的醉心,甚至导致他们偏爱地去描述某些变态的难以理解的成分。然而,人物性格的复杂面貌毕竟是历史的产物,是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相互渗透的结果。七月派作家把对现代社会关系的这种认识,转化为有关人物形象的美学思考,于是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地。在路翎等七月派作家看来,“活的人”只有人性与兽性两个方面,兽性的一个具体表现为奴性——精神奴役创伤,而人性则既有雄强有力的形态又有美好柔弱的形态。作家的性格描写,就是要透过一面来显示另一面,写出活生生的复杂性格来。用胡风的话说,路翎“是追求油画式的,复杂的色彩和复杂的线条融合在一起的,能够表现出每一条筋肉底表情,每一个动作底潜力的深度和立体”。这正是七月派小说能够吸引和震撼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271~2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路翎先生让我感到他有一股冲劲儿,长江大河,漩着白浪,可也带着泥沙,好像那位自然主义大师左拉,吸入的是他的热情,不是他的理论,因为说到临了,他最不善于在他的作品之中运用他的理论。路翎先生没有那种坚定的理论,但是,他有既成的概念派给他的文字,特别是副词或者形容词,往往显得他的刻划画械化,因而刺目。我听见若干读者埋怨他的行文欧化,或许就是这种公式似的形容启人涩窒之感。它们时时违反习惯,不和原意相符。
刘西渭:《三个中篇》(书评),见钱理群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1937—1949》,3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劳动者的原始强力和精神创伤的交织,形成人物的两重性格。其实,路翎笔下的人物的两重性格并不限于这个特定的领域和特定的角度,他的笔下没有一个性格和灵魂是单一的、平面的,从地主、官吏、资产阶级政客到平凡百姓,都具有不同的历史和阶级内涵的复杂心理,这些人物有若黑格尔所说:“不仅担负着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着多方面的矛盾。”路翎对现实主义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用活的形象来表示时代的思维”。在他看来,世界没有纯粹的“黑暗”,也没有纯粹的“光明”,他所描写的两重性格,就是在精神世界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纠织和搏斗,他以此接触到一个反抗、痛苦和悲惨绝望的鲜血淋淋的人生。
杨义:《路翎——灵魂奥秘的探索者》,载《文学评论》,1983(5)。
4。主观战斗精神,一是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反对客观主义和公式主义对主体性的否定;二是保持了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的战斗风格。路翎从一登上文坛,就以胡风为导师,受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影响,这一方面使路翎避免了初登文坛的年轻人容易陷入的公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从战斗性方面加强了路翎作品的战斗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左翼作家,路翎的作品最少(甚至可说绝无)公式化、概念化的痕迹,也极少客观化、表面化的描写,而且力求在他所能达到的较深的层次上把握生活、把握人物,从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形象,这不能不归功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引导。
主观战斗精神的倡导,大大鼓励和刺激了路翎作为一个年轻人及其固有气质中的突进意识,但这也使他沾沾自喜于一种强烈不拘的、喷发式的写作姿态,而失去了创作过程中的必要的理性调整,因而,也就造成他的作品不仅缺乏字斟句酌的工夫,甚至也往往使之构造粗放。如《饥饿的郭素娥》的结尾,就给人一种游离和散乱之感;尤其是《财主底儿女们》这样的巨作,因其语言艰涩而造成的可读性差是读者所共同感觉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