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林语堂(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5。林语堂作文信手信腕,笔随意转,不见刻意经营,只见漫不经心。所以文章写得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很多是无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时见旁枝逸出,或就一点漶漫开去,晕成一片,自成风景。灵感来时,下笔如飞,不假思索,更无暇斟字酌句,说得特别痛快淋漓之处,不成熟的观点有之,不准确的表达有之,算是白璧微瑕。常见思绪奔腾而来,给人汪洋恣肆而天花缤纷的感觉,而在那肆流中到处是奇思妙想在闪闪烁烁。读他的一些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林语堂做到了。

谢友祥:《论林语堂的闲谈散文》,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4)。

6。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可以看作“散文”的重新自我定位。一主“闲适”与“性灵”,一讲“挣扎和战斗”,表面上水火不相容。可论争的结果,双方互有妥协:即所谓“寄沉痛于悠闲”、所谓战斗之前的“愉快和休息”。就对“宇宙”与“苍蝇”的把握方式而言,杂感与小品始终无法协调;但强调自我,张扬“个人的笔调”,鄙视“赋得”的文章(包括“赋得性灵”)以及文体上“不为格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又都是对于正统文章“载道”功能的消解。很不一样而又可以互相补充,这其实正是现代散文发达的奥秘。承认“文学以个人自己为本位”,着力于耕耘“自己的园地”,必然导致风格的多元化。

陈平原:《现代中国散文之转型》,见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三辑,15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泛读作品

林语堂:《祝土匪》《〈人间世〉发刊词》

评论文献索引

张梁。林语堂论。文学评论丛刊,1980(6)。

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文艺研究,1986(3)。

汪随。林语堂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4)。

施建伟。林语堂幽默观的发展轨迹。文艺研究,1989(6)。

沈栖。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2)。

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温婉的歌。文学评论,1993(4)。

金宏达。林语堂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施建伟。林语堂研究论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陈琳琳。需要什么样的小品文。吴立昌主编。文学的消解与反消解——中国现代文学派别论争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拓展练习

1。在文学观念上,林语堂承继由周作人开创的“言志”一派,以“性灵”的倡导来对抗长期存在于中国文学之中的“载道”传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四十年代文学日益严重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查阅相关文献,评析林语堂对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贡献。

2。周作人晚年曾言:“我想把中国散文走上两条路,一条是匕首似的杂文(我自己却不会做),又一条是英法两国似的随笔,性质较为多样。”然而,这两条本应并行不悖、互竞互补的散文道路在三十年代初期却对立冲撞,发生了“小品文论争”。针对林语堂大力鼓吹的“闲适”小品,鲁迅提出批评,“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修养”。阅读鲁迅的《小品文的危机》、林语堂的《〈人间世〉发刊词》《论小品文的笔调》等文献以及评论摘要6,分析这一论争的分歧所在。

3。尽管同承源于晚明小品的润泽,且深受西方絮语随笔的影响,但周作人与林语堂的散文却有着不同的“味道”。前者平和冲淡而略带涩味,后者则充盈奔放以幽默见长。阅读周作人的《谈酒》与林语堂的《狗肉将军》,对二者散文风格进行比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章节目录